獲得社會的認可是另一種財富
商人對錢的看法往往十分一致,但李嘉誠卻不同,他長期以來懷著這樣一種思想,錢來自於社會,更應該用於社會,他非常注重社會公眾對他的認可。李嘉誠認為:“一個人發了財,不應該隻顧自己的揮霍,也不應該做守財奴,更沒有必要把財產遺留給自己的子孫!而應該為社會多做一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特別是要用在教育和醫療方麵。”一個企業家拚搏的動力最重要的是來自肩負的社會責任,來自要為社會多做貢獻,來自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事業成功後的李嘉誠,為社會、為故鄉做貢獻,明確無誤地告訴世人,李嘉誠不但善於創造財富,還敢於向社會貢獻財富,他是能夠擔當重任的人,也有能力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的善舉是他在商業活動中的無形資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無形資產要比有形資產更寶貴、更具有價值,是他另一筆可觀的財富。
早年的香港商戰中,不少房地產商置自己的正業於不顧,將用戶繳納的樓花首期(款)物業抵押用以獲得的銀行貸款,然後悉數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暴利,這種做法無疑加大了房產開發的風險,導致後來爆發了香港著名的“銀行擠兌風波”,那些鋌而走險的商人最終受到了經濟規律的懲罰。
李嘉誠與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不同。當年,李嘉誠從事房產的開發是有原則的,他十分注重自己公司的公眾形象,以期獲得更多人的認可。例如,1977年中期,李嘉誠曾購入 15萬平方英尺的大坑虎豹別墅的地皮。他購得地皮後,在上麵建起了一座大廈。可是沒想到,李嘉誠在征求遊客意見時,遊客居然對這座大廈持否定態度,批評大廈與整體別墅風格不一致。李嘉誠考慮再三後決定:停止在該地大興土木,盡量保留別墅花園的原貌。雖然此大廈的建造使李嘉誠損失了很多金錢,但卻贏得了社會公眾的一致好評,認為李嘉誠是一位對社會負責任的商人。
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注定做不了大買賣。一個樂善好施的人,能博得他人的信任和擁戴,反而能廣結善緣,所以生意能做大、做久。李嘉誠曆來對社會公益事業鼎力捐獻,無論對當地社會,還是對大陸,都堅持這個原則,對待他人和社會從不吝惜自己的金錢,廣施恩德,贏得社會的廣泛好評。因此,他在商場上資源豐富,遊刃有餘。
李嘉誠也是個道德至上的人,他的每句話幾乎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不給他人難堪,給予他人最大的尊重,他承諾過的事也都絕不是應付的話,堪稱道德楷模。一次在談及捐贈情況時,李嘉誠說:“一個人生活其實很簡單,需要的錢不是很多的,曾有人問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錢,我說我一向沒統計,大抵有幾十億,也可能沒人信。 ”
聽了李嘉誠的回答,一些不知情的人會認為他是沽名釣譽,歸根結底不過是為了追求商業利益。然而,總有人是了解實情的。李嘉誠專職負責捐贈事宜的私人秘書梁茜琪女士對此事最為了解,她的回答無疑是最具權威性的,她曾深有感觸地說:“李先生的捐款與別人完全不一樣,他的不一樣在於別人在捐出款項以後,所考慮和關心的僅僅是其善舉為不為社會所知;而李先生考慮的是捐出款項之後問題是否解決了,他的捐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道德規範是構成領導倫理的基礎。喪失了道德的領導必然會喪失他人的信任。要想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就必須確定自己的道德底線,遵守基本的道德規範。李嘉誠在商場上成功後,沒有捂緊自己的錢袋,而是捐贈大量財物來興義舉,做善事。他的這一善舉在中國社會廣為流傳,給他的商業事業帶來了巨大收益。因此,無論自己在生意場上是否順利,他都將對社會的責任放在重要的位置。因為他知道,社會的認可是一個企業的堅實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