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錢是賺不完的,發達後要懂得回報社會(2)(1 / 3)

對於弱勢群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關心,不能因為他們有殘疾或者其他劣勢,就不給予足夠的尊重。相反,對於弱勢群體的態度更能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作為企業的領導人更應該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儒商,這直接影響你的企業在公眾之中的形象。

成功者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

李嘉誠當了 50多年的老板,對於管理、領導有深切的體悟,從容應對生意上錯綜複雜的關係,經受激烈市場競爭的考驗,其中有什麼成功經驗呢?李嘉誠這樣回答:成功沒有絕對的公式,如果能依賴某些原則的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許多。

李嘉誠曾經以“管理的藝術”為題發表演說。他強調:“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學大師相比,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在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管理有沒有藝術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經驗。”

的確,每個人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獨特看法,總結出一些大的原則。李嘉誠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生意經。李嘉誠說:“正正當當做一個商人是不容易的,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個人沒有原則,從一個不正當的途徑去發展,有的時候你可以僥幸賺一筆大錢,但是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同時後患無窮。”

對一個生意人來說,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不能失去信譽。一個有信譽的商人,即使破產了,也能憑借以前的客戶關係重新搭建銷售網絡,憑借良好的商業記錄從銀行貸款。成功的商人,一般都會把信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在商業活動中不做任何違背信譽的事。不聚小流無以成江海,李嘉誠成功的秘密就在於此。

在經商過程中堅持靈活變通的原則,因地製宜,是李嘉誠一直以來的成功之道。此外,在其他方麵,李嘉誠也堅持自己獨特的做人做事原則,學會照顧他人的利益,積極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這無疑增加了他在商業上建功立業的成功機會。

“人一生中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隻有專注才能讓自己變得足夠優秀。所以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是李彥宏在2008年北大畢業生典禮上給學弟學妹們的第二條忠告。專注,是李彥宏在業界最為人稱道,但有時也是頗受爭議的一點。但不管外界怎麼評論,李彥宏始終堅持他對搜索技術的虔誠之心,在很短時間裏,百度從 1999年創業時的 120萬美元、7個人,迅速躥升到資本過千億人民幣、員工數千。

“在人生選擇道路上,每個人都時時刻刻麵臨著一些選擇,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一旦認定方向就不會改變,直到把它做好,我相信搜索將對網絡世界和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我的理想是‘為人類提供更便捷的信息獲取方法’,至今未變。”李彥宏這樣評述自己的性格。

正是李彥宏知道自己應該堅持什麼,應該舍棄什麼,不盲目地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而是專注自己的強項,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才將百度逐漸帶入輝煌。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經商取利,無可厚非,商人畢竟也不是什麼慈善家。我們不能強求社會上到處都是雷鋒,官員個個都是焦裕祿,但是做一個既追求自身利益而又不損害他人利益的人,並不是一件難事。可惜“金錢至上”的原則被很多人追捧,連最起碼的做人的良知也被丟棄,更不用奢談什麼社會責任了。如果商家隻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的話,那麼三鹿集團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從一個白手起家的小作坊,一路上篳路藍縷,發展到一家品牌價值 170多億人民幣的大型企業,拋棄了社會責任,自戕、自賤,終致自絕,巍巍大廈便在千夫所指中轟然坍塌。

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做生意,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底線。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食等,這些都是他們做人的底線,他們把尊嚴看得比官位還重,他們把尊嚴看得比生命還重,在高官厚祿的誘惑麵前,在個人的生命與愛國情懷麵前,他們恪守住了自己的底線,還贏得了人們的頌揚和尊重。

商人賺錢,是無可厚非的,但有些錢是不能賺的。比如,違法的生意不做,傷害天理的生意不做,破壞信譽的生意不做。李嘉誠認為,經營企業的主要動機是盈利。傳統的儒家思想推崇道德標準的作用,而今天很多商業管理課程則強調效益和盈利是衡量企業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這兩種有著明顯衝突和矛盾的取向都是不完整的,做人跟做生意一樣,必須有自己堅守的原則。誠信,就是商人必須恪守的一個底線,要知道有所為和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