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國汽車市場的格局與特征
1.2.1 中國汽車市場的演變與布局
1.我國汽車工業創建時期
1)我國汽車工業的初創階段
中國汽車工業誕生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年7月第一汽車製造廠(現為一汽集團,以下簡稱一汽)在長春破土動工,並於1956年7月建成投產。第一個產品是解放牌CA10型4噸載重卡車。在這一階段汽車產品以中型載貨車為主。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一汽實行的是高度縱向一體化,凡是汽車的零部件(與金屬有關的)全部由一汽自己生產。1957年5月,一汽開始仿照國外車自行設計轎車。1958年先後試製成功CA71型東風牌小轎車和CA72型紅旗牌高級轎車。一開始生產了100輛,以後每年定額300輛,一汽成了中國的“轎車基地”。
資料選讀
(1)1957年,南京汽車製配廠開始仿製前蘇聯嘎斯51型2.5噸載貨車,並在1958年試製出3輛樣車後改名為南京汽車製造廠,開始小批量生產躍進牌NJ130型輕卡,這是中國最早生產的輕卡。
(2)1958年,上海汽車裝配廠參考波蘭的華沙轎車底盤和美國順風轎車造型,試製出上海第一輛轎車,定名為鳳凰牌轎車,後改稱上海牌SH760型轎車。上海牌轎車從投產到20世紀80年代初是國內唯一普通型公務用車。
(3)1964年,北京汽車製造廠試製BJ212型越野吉普車,被選定後於1966年年底裝備部隊。在相當長時期內對部隊和地方都產了巨大影響。
(4)上海汽車製造廠生產1噸的三輪載貨車;濟南汽車製造廠從1963年開始生產8噸黃河牌載貨車。
(5)1965年,一汽紅旗CA72轉產,開始生產CA770型三排座高級轎車(俗稱“大紅旗”),這是一汽自主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款轎車,在中國轎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車及其改進型為中國國家領導人和國賓服務了約30年。其後最重要的車型是紅旗防彈車,它的開發與1972年尼克鬆訪華有關。該車全重6噸,一汽自主開發大馬力發動機,並且從變速箱、驅動橋、輪胎,再到整個傳動係統和底盤,都由自己設計製造。
資料來源:胡信民《中國機電工業》
1960—1965年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第一次“熱潮”,形成了一批汽車製造廠、汽車製配廠和改裝車廠。汽車製造廠由當初(1953年)的1家發展為1960年的16家,維修改裝車廠由16家發展為28家。其中,當時的南京、上海、北京和濟南共有4個較有基礎的汽車製配廠,經過技術改造後成為一汽之後第一批地方汽車製造廠。通過發展汽車品種,這四個地方都建立了相應專業化生產模式的總成和零部件配套廠。
2)汽車工業自主建設階段(1965—1978年)
這一時期我國的汽車工業處於成長階段,國家汽車產業的發展導向是建設內地汽車企業,生產越野載貨汽車為主。當時最大的項目是建設第二汽車製造廠(現為東風汽車集團,以下簡稱東風)。東風主打產品東風卡車於1964年試製出樣車,其原型是解放CAl40型5噸載貨車,東風卡車於1978年7月15日正式投產,在1979年達到年產1000輛。東風又研發了東風EQ240型2.5噸越野卡車,1975年正式投產。同時建設的項目還有四川汽車製造廠(現為重慶重汽,1971年投產紅岩牌6噸越野車)和陝西汽車製造廠(1978年投產延安牌5噸越野車)。這兩個企業與濟南汽車製造廠(後來的中國重汽)成為中國重型載重車的骨幹企業。
2.我國汽車工業的成長時期
這一階段我國的汽車工業進入全麵發展階段,同時也是從自主研發轉向依靠合資引進技術階段。合資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促進了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1)汽車工業對外開放合作過程
1982年5月中國汽車工業公司成立,提出了汽車產品結構改革方針,改變了轎車工業幾乎空白的曆史。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汽車(特別是轎車)工業的差距,我國的汽車工業逐步走上依靠合資、開放市場引進技術的道路;整個汽車工業在“六五”計劃期間並沒有被置於重要地位,尤其是轎車的生產;但中國市場對轎車的需求量卻迅速增長,大大超過國內轎車生產量;導致轎車進口量在80年代前半期連年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為了順應市場需求,國家於1986年正式把汽車工業列為支柱產業,並確定了發展轎車工業要“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的原則。以下是中國汽車工業與國外公司的合作經過。
(1)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是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由北京汽車製造廠與美國AMC汽車公司(後來為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於1983年5月5日簽約,合資經營期限為20年。
(2)上海大眾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與德國大眾公司合作,於1985年3月合資成立了上海大眾公司,主要車型有桑塔納、帕薩特和Polo等。
(3)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1985年9月,廣州汽車工業集團公司與法國標致公司合資成立了廣州標致公司。公司成立後,在車型換代和技術引進上存在較大分歧,致使廣州標致一直沒能進行更新換代。廣州標致從1994年開始連年虧損,到1997年累計虧損已達29億人民幣之巨。1997年3月,法國標致公司以1法郎的價格將所持的全部股份轉讓給廣州汽車工業集團後撤出廣州標致,合資項目宣告失敗。1998年,廣州汽車工業集團與日本本田公司簽約,在廣州標致的基礎上建立了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生產本田雅閣等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