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國汽車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1.3.1 中國汽車市場的外部環境特征
1.經濟環境
1)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
當前的經濟環境不同於日本汽車業高速成長的20世紀60年代,和韓國汽車業快速發展的80年代。目前全球汽車工業呈現6+3格局,汽車巨頭們將工廠和銷售延伸到世界各地,中國市場是他們正在進入的全球最有潛力的市場。中國加入WTO後,使汽車巨頭們向中國出口產品、在中國設廠等,麵臨的進入壁壘不斷減少。我國取消了汽車產品進口配額管理,2006年7月1日起,進口整車的關稅為25%。因此,中國的汽車工業在其成長過程中麵臨的激烈競爭和市場壓力遠大於當初的日、韓兩國。同時由於汽車工業在全球範圍內專業化分工的日益細化和獨立,使起步之初的中國汽車企業能夠充分利用這種狀況,以委托設計、全球化采購、加強學習等方式以較高的起點和較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自有品牌進入市場。
2)世界製造業中心逐步向中國轉移
由於中國有日益完備的軟環境和硬環境、日漸擴展的市場、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較優厚的外商投資政策等,使包括汽車工業零部件、整車裝配在內的世界製造業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或建立機構。這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條件,有利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高度專業化分工和大規模生產的汽車工業產業集群,促進了我國汽車整車製造業和零部件工業的發展。目前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製造體係,具備了較強的工業配套能力。除少數高新技術設備和電子元器件外,當前製造業所需的原材料、設備、元器件和零部件大都可以在國內解決,其成本要低於同類進口產品。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手段已經處於國際一流水平,隻是產品開發能力尚欠缺。
2.人口環境
截至2010年中國擁有13.397億人口,並以每年淨增1400~1500萬人的速度增加。經濟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加上龐大的人口,使中國成為當代最有吸引力和潛力的汽車消費市場。巨大的國內市場給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壯大提供了較好的機會。按照國際通用的車價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比較係數計算,未來10~15年中國有購車能力的家庭可達1.5億個。未來20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是,在汽車消費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卻可能對交通、環境、資源等造成較大的影響,這些反過來又會製約汽車消費和汽車工業的發展。
我國的“人口紅利”時期已經到來。“人口紅利”時期是指: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從目前到今後15年左右的時間正是我國的“人口紅利”時期,正好與中國汽車消費開始加速成長的時間相吻合。該時期內既提供了豐富的勞動人口,也對汽車產生了極大的需求。因此,無論從汽車產業發展規律,還是從中國人口狀況來看,今後的15年將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3.自然環境
1)汙染和交通
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然環境的惡化已成為產業、公眾和國家所麵臨的一個主要問題。而我國經過二十幾年經濟高速但較粗放的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社會和政府對此已高度關注並在積極采取行動。汽車消費的逐漸普及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國民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不可否認,汽車使用量的增加將加重環境負擔,可能給自然環境帶來較大的負麵影響。在交通方麵,由於各大城市的交通改善速度跟不上汽車增加的速度,上海、北京、廣州等經濟較發達城市已出現不同程度的交通阻塞。
2)原料和能源
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在經濟上的崛起和隨之而來的消費需求,帶來了對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的較大淨增長。工業化中後期,以汽車消費為代表的重工業階段對原料的強勁需求主要表現為對有色金屬和非有色金屬、電力、石油、煤炭等產品的大量需求及其價格的上升。石油、煤炭等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尤其是石油的短缺,已經構成未來經濟增長最為嚴重的瓶頸。
4.社會和文化環境
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但也是一個民族性較強的民族。在汽車行業,民族精神也已經並將有更為顯著的表現,國產汽車品牌正在日益為消費者所接受,有30.1%的被調查者表示願意購買國產車,這個比例對於起步不久,目前產量比例和市場占有率尚不足10%的國產品牌車來說已是相當高了。汽車工業是一國國民經濟增長中極為重要的主導和支柱產業,為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需要倡導和支持汽車民族品牌,激勵民族汽車企業自強、自立,由弱變強,逐漸壯大,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同時我國汽車工業企業也要立足本國文化和民族特色,在產品設計、銷售、服務等方麵更多、更好地考慮到我國消費者的觀念和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