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擊發槍、火炮和科技進步(1 / 2)

進入天啟元年八月,在朱有孝的帶領下,大明朝穩步的向前邁動著。

煉鋼廠傳來好消息,在宋應星的指點下,煉造出了硬度極高的高碳鋼,因為發現他的硬度非常高,就把它加工成了鑽頭,然後根據朱靈提供的朱有孝發明的磨床原理,製造出了鑽床,這樣利用鑽床製造出了精致的槍管,這種槍管非常的結實,基本上不會炸膛,並且它要比用鐵打製的槍管輕得多。

火器廠傳來的好消息是,雷鳴天煉製的精硝加入少量的硫磺、木炭製成了爆炸威力大,並且容易引爆,朱有孝略加指點就製成了類似砸炮那樣的東西,因為朱有孝小時候在家裏造過玩具砸炮槍。故此,朱有孝讓朱靈按找他的想法造了出來。

為了讓雷鳴天製造的火藥威力更大,朱有孝特地囑咐雷鳴天嚐試一下製造顆粒火藥,就是在火藥裏加上雞蛋清,然後用竹篩子篩出顆粒均勻的火藥粒,無論是當做炸藥包使用,還是做子彈發射藥,效果都是好的出奇。

畢懋康則是根據這種砸炮槍的的原理加以發揮,利用煉鋼廠的槍管造出了初步具有現代槍支模型的砸炮槍。然後為了解決裝藥量的問題,製造出了紙殼子彈。

朱有孝接下來讓畢懋康、宋應星、朱靈、雷鳴天四人一起改造這種砸炮槍,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終於研製出了紙殼可以擊發的子彈,這樣後裝紙殼子彈槍問世了。子彈尖頭的小熟鐵柱,彈殼用油布紙利用壓力極大的壓製機卷成筒,然後切割成一寸半一段,底下裝底火,就是砸炮,中間裝顆粒火藥,前頭塞進去尖頭子彈。為了防雨,底火用一層薄蠟封住。

這種槍屬於擊發槍,當撞針擊打底火時,底火爆炸引燃紙殼裏麵的火藥,火藥燃燒爆炸壓力擊出子彈,由於後麵的撞針頂住了擊發空,所以一般不會發生回火現象,這樣就可以基本安全的使用了。一扣扳機就聽“啪 ”“砰”兩響子彈就出去了,射擊距離在二百五十步左右,不過射擊準頭不太好,射擊速度為每分鍾十發左右,當然,像雷鳴天這樣的高手可以射擊十五發,二百步內可以擊中目標,朱有孝對此已經非常滿意了,有了這種槍,然後排成三排,就完全可以形成排射槍斃的效果。

還是在畢懋康的帶領下,‘二踢腳’小炮也加以改進,由於煉鋼廠的發展,畢懋康讓他們鑄造出了炮筒,本來是想鑽出炮筒結果沒有成功,隻好先用鑄造的,炮彈的設計也有了進步,前麵不再用紙質的,而是改成了鑄鐵薄皮,後側用硬泥配上長短不一的三根纏繞在硬泥上的引火線,以確保爆炸,裏麵裝上帶楞的鐵砂,尾翼采用壓入的三個鐵片,確保炮彈出膛後鐵片彈出,這樣就變成了近現代版的迫擊炮,基本上不再受到射擊頻率的限製,可以連續發射而不必太擔心炮筒過熱引發炸膛。而且因為炮膛可以承受更大壓力,現在炮彈能夠打出一千多步遠,相當於一點八公裏。但是 ,人的視力有限,這麼遠根本看不清,於是做一些決定配備炮鏡,再加上測距儀,測距儀是由徐光啟研製成功,具體計算則由數學天才程天應製作成冊,然後由炮兵背誦下來。

程天應現在對於阿拉伯數字的應用得心應手,計算速度比以前快了十倍不止,強烈要求馬上在大明朝普及,朱有孝順勢就讓他在大明技術學校和大明官吏學校試講普及,得到不錯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