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定西南(四)(1 / 2)

在成都,自從叛軍圍攻城池以來,雙方都想盡了辦法。朱燮元先是命令附近官軍征收方圓二百裏內的糧食,允許民眾為躲避叛軍攜帶糧食進城,朱燮元這一招既為城裏添加了防守力量,又增加了糧食。然後朱燮元又安排守城事宜,不得不說朱燮元是一個合格的官員,他先保證自己守護南門,那裏是最重要的地方,讓巡按禦史薛敷政守護東門,布政使周著守西門,按察使林宰守護北門,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帶著著名的白蠟杆兵隨時援助最危險的地方。因為明朝軍隊欠響的問題無處不在,為了保證士兵士氣,朱燮元請求蜀王出資幫助補響,並承諾戰事結束後將向皇上請求補償蜀王的損失。經過朱燮元不懈的努力,成都城的防衛可以說是固若金湯,讓奢崇明的進攻總是無功而返。

先是奢崇明命令士兵身披牛皮、獸皮盔甲,帶著鐃鉤爬城,在城外堆積土山,不慢荊棘掩護,用弩箭向城裏猛射,朱燮元就命令士兵士兵用火箭(箭頭纏沾了油脂的布條點燃)襲擊,然後又派人掘開都江堰用水漫灌,結果奢崇明不得不退回想辦法造橋,這就為城裏防守爭取了時間。

一計不成再施一計,奢崇明暗地派人聯係城裏的內奸,朱燮元早就防範了這一手,就在放老百姓攜糧進城的時候,就安排親兵甄別,等這些奸細蠢蠢欲動時,朱燮元就來了個一網打盡,將二百多奸細全部羈押、砍頭,然後設伏,讓奢崇明損失五千精兵。奢崇明又在城外建造木樓,樓高與城門高低一樣,以便窺視城裏的兵馬調動,朱燮元就安排敢死隊冒死突出,斬殺奢崇明三個土司勇士,焚毀其木樓。

總而言之,朱燮元是臨危不亂,調度有方。雙方鬥智鬥勇,奢崇明想盡一切方法攻城,朱燮元則利用一切手段守城,雙方就這樣僵持下來,知道年關將近,奢崇明還是攻不下成都。

而隨著孫承宗、戚金的神機營不斷的取得勝利,成都的士兵士氣高漲,奢崇明的部下士氣不斷低落。當安邦彥造反時,奢崇明興奮無比,認為明軍肯定會大亂,沒想到在一個時辰之內安邦彥灰飛煙滅。得到消息後,奢崇明如喪考妣,不得不安排防守後路,在加緊從各個土司那裏調兵,爭取在明軍到達前攻下成都,以便橫掃成都平原。

孫承宗和戚金在天啟二年正月初六,決定發兵成都,貴州之事就交由李信處理。李信也不含糊,就把自己的親兵派出十組,各自帶一萬民兵分赴貴州的各府、各縣,把凡是參加叛亂的土司、頭人、首領們的地盤橫掃一番。這些民兵們可出氣了,以前騎在自己頭上的那些老爺們現在被自己用繩子綁著,就像狗一樣被牽著到處批鬥,完了把這些人腦袋砍掉,把他們的土地分掉,你說這有多解氣。不過他們嚴格遵守了李信的要求,凡是沒有參加反叛的土司,並且積極幫助朝廷平叛的,不得動其一寸土地,一粒糧食,凡是膽敢違反者,收回其分得的一切財物。李信現在猶如神明,他的話沒有人敢不聽,不聽的話,那如命根子一樣的土地就成別人的了,孩子老婆恐怕也會成了別人的。李信也怕遭人嫉妒,暗語中傷是必須防止的,所以每收複一府一縣,必要通知王三善派人管理,每收服一個土司也通知王三善派人組織安排裏長。但是為了不再發生官逼民反的事情,李信也要求王三善必須以自己的烏紗帽做擔保,他所派出的官吏務必平等對待彝人、苗人及其它少數族裔的人,並把朱有孝開辦的“大明官吏學校”的模式告知王三善,讓他也模仿著這樣建立一所“貴州官吏學堂”。王三善現在對李信是言聽計從,就是李信稍稍有些失禮的方麵也不敢有所怨言。這就是王三善的聰明之處,麵對將來的貴人,現在必須要巴結,這也為後來王三善後來能夠入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