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在我國曆史悠久,在不同的曆史階段發展也不相同,在周朝有名醫扁鵲,這是傳說中的人物,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幾個人的故事。在漢朝末年戰亂的年代,傷病無數、瘟疫四起,同時也成就了張仲景、華佗這樣的名醫,中醫在這個階段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在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中醫在這時候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著名的藥王孫思邈寫出了《千金藥方》,集國家之力製訂了《唐本草》。到了明朝也是集國家之力編著了《永樂藥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即使在現代社會還在使用。可惜的是到了近代受到西方功利主義的影響,真正潛身學醫、修書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西藥的功利性利潤,致使中醫日漸趨衰,讓人們對於中醫中藥的作用失去了信心。
朱有孝的目的就是在中醫藥受到化學藥、西醫衝擊之前,要建立一套全麵的、係統的、行之有效的、簡單易懂的中醫藥理論係統,像什麼懸絲把脈之類的有些神乎其神的東西就不要再出現了,就真有人有這種技術也得是天才中的天才才能做到,他需要的是隻要有中等以上質資的人就可以理解學會的中醫藥理論知識,隻有這樣才能把中醫藥的知識普及到廣大的老百姓之中,隻要老百姓都能正確認識到了中醫藥的好處,那就不會發生以後的中醫藥不如西醫藥好了,這樣隻有中醫藥幹掉西醫,而不會自身衰落。
在現代社會所謂的中西醫結合,結合的結果是中藥西製方法,中藥西製的結果是吞沒了傳統的製藥方法,隻提取到了某些已知化學的成分,而其他的具有輔助作用的有效成分卻自動過濾掉了,致使效果越來越差,即比不上化學藥效果好,也比不上傳統製藥的效果,用個成語說叫做“邯鄲學步”,失掉了自己的,也沒有學會別人的東西。
再一個重要的事情是中藥的組方比較麻煩,分為君、臣、佐、使等,簡單的三、五味就可以使用或者單味就可以使用的較少,也許是組方的時候判斷不了單味藥的療效,所以複方製劑較多,最多的見過七十多味中藥組成的方子,像這樣的方藥最好是別再有,最好就是六、七味藥別超過七、八味中藥就組一個方子,凡是藥效基本相同的盡量減少使用味數。
說做就做是朱有孝的一貫個性,這個事也不需要和多少人商量,皇宮裏的太醫就有很多,各類派別的也是應有盡有,至於藏書,那還有比皇宮裏太醫院藏書更多的嗎?朱有孝找來了皇宮裏醫術理論最為高明的太醫,準備和他谘詢一下這件事的可行性,然後看看建立起一個稍具規模的中醫中藥學校需要花上多少錢,如果太多了就和孫承宗商量,如果不需要太多的錢就當大明的騰龍銀行為自己打廣告了。
結果,朱有孝悲劇了,太醫認為不可能做成這件事,原因是每一個醫生都想保證自己的飯碗,誰會把自己祖宗八代以及自己辛辛苦苦積累的經驗與別人共享呢。朱有孝剛開始也覺得這老太醫的說法有些道理,但是朱有孝並不氣餒,又找了幾個年輕的剛進入太醫院的的太醫,再次詢問的結果卻是大吃一驚,這些人認為如果真是做到朱有孝的想法,那麼會有非常多的人願意來參與這件事,也不會費用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