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孝然後再找了幾波人,挨個問他們對於這件事的看法,最終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很簡單,是利益關係,在太醫院的時間待的時間長了,那些老太醫不免都沾染上了官場的習氣,尤其是那些老太醫,為了保證自己的飯碗,就極力打壓那些年輕的才俊,甚至和采辦之類的勾結,從皇宮采購裏麵謀取私利,看來有一部分人雖然醫術高超,品德卻是無比低下,這些人無疑是朱有孝推行中醫藥發展的最大阻力。
看起來要想推動中醫藥發展還得另想高招,首先朱有孝想的是李時珍為什麼會編寫《本草綱目》,目的是什麼?朱有孝就自己進了太醫院的藏書樓,在這裏不僅看到了《永樂藥典》、《本草綱目》,還看到了更令他興奮的著作,陳實功的《外科正宗》、王肯堂的《六科證治準繩》。在這幾部書中,尤其是《本草綱目》和《六科證治準繩》引起他的注意,《本草綱目》在後世隻要學醫、學中藥的人,無不知曉,就是普通的老百姓隻要是識字的都知道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朱有孝自然知道。但是不知道的是李時珍曾經做過太醫院的“院判”,這是一個專門負責醫療事務的職位,怪不得李時珍對於中藥有這麼大興趣,人家是科班出身。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李時珍、王肯堂等好幾個人都是太醫院出身,或者是官員出身。為什麼會在他們離開官場之後才會有這樣的巨著佳作呢?
綜合看曆代官場,無不為了名利,人常說“無利不起早”,“無不為利來,無不為利往”,“千裏做官,為了吃穿”等等,但是還有一句叫做“舍利取義”,“舍身取義”的名句,這就是說在“義”麵前,“命”和“利”都是次要的,“留的清白在人間”的於謙等,為的是名流千古。對了,這就是一切的根結了,朱有孝一下子恍然大悟,這時代的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四個字“名流千古”。
當朱有孝看到一部《古今醫鑒》這部書的時候,發現這部書的作者是太醫龔廷賢,剛去世五年,壽齡達九十多,該書是由其子龔守國、龔守寧校注,便想起了自己曾經谘詢過的一個年輕太醫好像就姓龔,於是就再次招他進來,問他是不是認識龔廷賢,這位太醫告訴朱有孝,龔廷賢就是其祖父,他叫龔居中。
代明官方的最高醫學機構為太醫院,它除為皇室服務外,還兼管醫學教育。太醫院醫生主要從各地世業醫生中考選。被選入太醫院學習者,稱醫丁。醫丁必須由嫡派子孫告補,經太醫院學習三年,通候類考,中試後才準補役。如嫡派無人或不堪補用,經獲準可從親支弟、侄人等中,選一人參加學習考補。
朱有孝知道龔居中是龔廷賢的孫子以後,這事就好辦了,馬上就對龔居中進行了考察,覺得此人深的乃組家訓,是一位品行、醫術俱佳的人才,馬上下旨任命龔居中為新開辦的“大明中醫藥學院”的籌備處的同知,負責籌建工作。
龔居中無疑對於這個工作充滿了激情,因為朱有孝明確告訴他,這項工作是前無古人的事業,並且朱有孝要求他馬上開始去尋找目前健在的、名聲品行俱佳的、在民間行醫的一些好醫生,特別的指出其中的《外科正宗》的陳實功,因為中醫、中藥之所以被西醫打壓,最主要的就是西醫外科太厲害了,中醫外科根本比不了。在曆史上三國的時候,最著名的外科醫生華佗被曹操這個家夥殺掉之後,就再也沒有太著名的中醫外科醫生了,因為《青囊書》被獄吏的老婆給燒掉了,據說後世的劁豬騸羊就是《青囊書》的殘篇遺留下來的。但是,從此以後中國曆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著名的中醫外科醫生了。現在終於發現了一個國寶級的中醫外科醫生,就別管他多大歲數了,一定要把他找來,為今後中醫藥能夠走向世界做出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