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和沐啟元二人虛情假意的互相打著招呼,就進入了沐王府。這沐王府修的還真是豪華,也不知這二百多年來他們花費了多少錢財,像什麼假山、小湖、奇花異草等等,等進了大廳,大廳裏還有更多的珍品希物,奢侈的有點過分了,簡直比朱有孝的客廳還要氣派,讓李信覺得心裏非常不舒坦。
二人分賓主落座,沐啟元說道:“李都督先平川貴叛亂,後收烏斯藏靖邊,英名傳遍朝野。小王坐守滇邊,猶如井底之蛙,望李都督不吝賜教。”
李信一聽這話,感覺這沐啟元也不是草包啊,也會文縐縐的說兩句啊,就答道:“下官奉萬歲爺旨意,前來協助王爺戍邊,初到貴地,兩眼抹黑,正要請教與王爺,以後便有得罪之處,也請王爺寬恕。”
沐啟元道:“李都督不要客氣,您是見過大世麵的人,又得萬歲爺恩寵,小王求您的事情多著呢,小王有什麼不到之處,請李都督寬宏。”
總之吧,兩人虛情假意客氣一番,實質性的話一句未說。當然了,初次會麵誰也不了解誰,誰也不敢太過分說的太多了,是這個意思大家都明白就行了。然後李信告辭,走出大廳的時候,李信才把蜀王寫的信交給了沐啟元,讓他自己去琢磨。
李信走後,沐啟元趕緊把沐老婦人從屏帳後麵請了出來。沐老婦人對兒子今天的態度還算滿意,沒有在提他剛才的無禮行為,二人就打開蜀王的信件看了起來。
其實蜀王也不方便說的太多,隻是簡略的介紹了一下李信的官場經曆,以及朱有孝現在所進行的變革事情,希望沐王府擺正自己的身份,不要為所欲為,一定要跟上大明個變革步伐,配合好李信的工作,千萬不要給李信找麻煩,否則就有可能家破人亡。這也是蜀王的心裏話,不願意看到沐王府衰落下去,畢竟都算是開國的元勳後裔,屬於一樣的地位。
沐老婦人從這封信裏看到了危險的信息,立刻警告沐啟元,千萬要小心行事,放下自己的高高在上的身份,配合好李信接下來要進行的變革,不能再囂張了,否則就有可能勳爵的帽子難保。沐啟元表麵上恭恭敬敬的接受了沐老婦人的建議,可是骨子裏仍然不服氣,畢竟習慣了土皇帝的權勢,讓他夾著尾巴做人,一下子根本就受不了。
回到總督府的李信,仔細的回味著剛才的拜訪過程,對於沐啟元的做法有些疑慮,但是還是向好的一麵去猜測,他確實也不願意得罪沐啟元,畢竟那是一個勢力不小的團體,得罪了這個勳貴圈子,對於自己以後的仕途肯定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也可能讓朱有孝的心裏趕到尷尬,自己需要盡可能的和沐啟元保持和平相處,他隻要不妨礙自己的行動,盡量不去找惹是非,哪怕就算是表麵上的一致。
安頓下繁瑣的總督府事物以後,李信就開始整理前任巡撫遺留的檔案,了解雲南的風土民情,打算找到自己變革改善雲南經濟狀況的突破口。首先得改善這裏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在大明的其他地方都開始一天吃上三頓飯了,這裏還是每天兩頓飯,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糧食都被土司們收走了,再加上土地耕作習慣和環境不好。其次是這裏的道路不通暢,當地的物資流通不出去,外麵的東西進不來,這也是影響老百姓生活的主要因素,沐王府這些年來並沒有在這些方麵有所作為。其三是這裏的食鹽價格高昂,這是李信百思不解的問題,大明開放鹽禁幾年了,為什麼這裏還是解決不了食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