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商標法(2 / 2)

第一個上來的是王老板,他把那些樣品顛倒來顛倒去的,看了好半天也認不出來是不是自己的作坊製造出來的,隻好對李縣長說自己確實分不清楚是不是自己的作坊製造了那個劣質產品,不過表示如果確實分不清楚是誰家的,他可以分擔一部分責任。

第二個上來的是趙老板,他看了看這幾件樣品,也是分不清楚到底是誰家製造的,但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誠信,也願意承擔一定的責任。

第三個上來的是張老板,他把樣品拿到光線比較亮的地方,仔細的看了一下,又把其中的幾個做了對比,然後拿出其中的兩個,肯定的說這是自己家製造的,然而那個損壞的絕對不是自己家作坊製造的,他也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認為那樣有損自己作坊的信譽,影響自己的生意。

李縣長便問:“張老板,你怎麼確認哪兩個是你的?為什麼損壞的那個不是你的呢?”

張老板便說道:“大人,您仔細看一下俺拿出來的這兩個活塞,在這兩個的後麵都有一個小小的十字,我的兒子幹活時好模糊,我就在製作板材的時候,在上麵用鏨子打上一個十字,這樣他就不會拿反了,這兩個上麵都有,而損壞的上麵沒有十字,所以我認為那個不是我家作坊的。”

李縣長聽了張老板的話以後很是認可他講的道理,王老板和趙老板也是認可這個意見,二人決定共同承擔賠償責任,張老板見到大家很和氣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便表示這個是行業信譽問題,也願意承擔一定的費用,以後大家都要注意質量問題。

事情倒是解決了,因為三個製造作坊的老板都還算比較仁義,可是這問題解決的有點不讓人舒心,以後還可能在別的事情上會發生這種事情,會不會也是照此案例解決呢?這倒是未必,趨利是每一個商人的的必然選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麼仁義,這屬於道德範疇,如果上升到法律問題上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想到法律問題,這就是屬於政府管理職能的問題了,李縣長就此類問題幾乎走訪了全鎮所有的商鋪,就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征求大家的意見,最後發現許多比較大的商鋪都有自己的商號,而且還有不少的製造作坊都在商品上麵刻上了自己的商號名稱。

於是,李縣長就把自己的案例和想法寫成了奏章,呈現到了內閣部門,這樣以來,大明就出現了一套開曆史先河的法律--《大明商標法》,而李縣長就成了大明第一位商標注冊司的侍郎。它規定了商標的注冊、使用、禁忌等事物,為大明的商業行為規範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大明商標法》和《大明質量標準》兩部法律的製定,規範了大明製造業的行業行為,它使得大明的商品質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杜絕了粗製濫造和商業欺詐行為,從此就讓大明的商品成為質量信譽的保證,讓以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聽到大明商品幾個字,就認為這是最好的商品,大明製造就是商品質量的最優秀品質,讓大明的商人把保護商品質量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珠子一樣珍貴。從此以後,質量問題事故不會在大明的土地上發生,一旦有損商譽問題的事情發生,該商戶就會徹底破產,根本就不會再發生想後世那樣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質量就是生命的信念深入到大明每一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