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著名的水利專家潘季馴留下的治理黃河的水文、地勢資料還在,朱有孝就派工部侍郎施邦曜主持這一項絕世的大工程。施邦曜現在隻有四十多歲,自從萬曆年間中了進士之後,在工部呆了很多年頭,對於潘季馴留下的水文、地勢資料掌握的非常清楚,朱有孝認為此人可以委以重任。
施邦曜帶著朱有孝的極大信任,來到了開封,他將坐鎮開封,指揮這場浩大的治黃工程,治好了就是千年奇功,治不好就會遺臭萬年。所以來到開封以後,施邦曜就馬不停蹄的開始一一核對潘季馴留下的浩大的資料,把朱有孝派給他的幾乎所有差役都派了出去,要他們利用徐光啟、宋應星送給他們的測量工具,對於所涉及的地方要全部確認。
到了這時候,施邦曜才發現朱有孝交給他的任務有多重,這裏的每一條河流的流向他都要讓差人們和各地的官員,鄉下的望族野老等,進行細致的溝通。幾百處地勢低窪,人口稀疏的地方可以蓄水,幾十條寬闊的河道修繕後可以行船,還有密密麻麻的水陸交通設計,幾乎都要把施邦曜快要累死了。
施邦曜通算起來,最後交給朱有孝的是一個預算非常龐大的計劃,估計沒有十年八年的完不成整個規劃,投入的資金也是海量的,但是一旦完成這個規劃,不但整個黃河下遊受益,而且基本上就不會對淮河流域造成任何洪水泛濫的事情,會形成一個隨時可以調節旱澇保豐收的山東、江淮平原,後世將享到無窮的利益,從根本上解決了黃河對於這一帶的傷害。尤其是京杭大運河可以和黃河和平共處,又形成像江南一樣的稠密水網,如果再加上合理的陸路交通,這裏就會變得水豐魚肥、稻米飄香的好地方。
看著施邦曜送來的厚厚的規劃資料,朱有孝心裏有些哭笑,這樣龐大的計劃不會像隋煬帝楊廣那樣勞民傷財吧。為了不至於勞民傷財,甚至萬一引起什麼民變,朱有孝決定這個計劃還是分期慢慢施工比較好,至於像楊廣那樣無度的使用勞役,更不是朱有孝的選擇。楊廣時代沒有任何機械設備施工,完全的是靠人工肩挑背扛,動員的民工不計其數,再加上官員管理粗野蠻橫,這才激起民變。朱有孝將要采用的是專業的施工隊伍,他打算建立一個兩萬人左右的鍋駝機隊伍,讓宋應星按照自己設計的小型鉤機挖掘土方,這就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還有讓老百姓在農閑的季節裏參加,可以掙些零花錢,這樣不但不會激起民憤,還會得到老百姓的歡迎,隻是費用要增加不少,但是要分成十年、二十年來完成這個規劃,還是真有可能。
本來在朝堂的內閣裏這件事是很難通過的,但是,當孫承宗把施邦曜的團隊做好的計劃向閣員們做了一個詳細的說明,然後等大家都仔細的翻閱過這厚厚的一大堆報告時,一個個幾乎都驚呆了,這浩大的工程如果分開成十幾年、二十年來做,不但不是浪費國帑,而且還是利民惠民工程,反倒能夠起到安撫民心的作用。朱有孝之所以會選擇十幾、二十年來完成這個工程,也是參考了後世喬家大院修建的經驗,好年景時不休,一定要等到災荒年才修,既可以幫助窮人渡過生死難關,又可以節省不少費用。
曆史上天啟五年朱由校有過一次災難,那就是不小心落水,從此受到驚嚇,身體一直病病歪歪,結果兩年後去世。今年朱有孝就特別注意遠離水域,盡量不沾水,漸漸接近年底,估計應該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年了,那麼朱有孝也有決心活過天啟七年,帶領著大明繼續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