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以來的傳統就是春種、夏播、秋收、冬藏,一年忙三季,到了冬天就是貓冬的季節,但是,到了天啟年間,這個習慣好像就改了。從天啟元年開始,人們就好像忘記了冬天是休閑的季節,因為這幾年到了冬天的時候,總會有朝廷提供的掙錢活計。以前的這種活計都是屬於服勞役的範疇,可是自從天啟元年以來,都成了朝廷付錢雇傭閑散老百姓去幹活,能夠在農閑時掙些閑錢,這連傻子都知道是最好的好事,所以每年到了這個時候,老百姓都攢足了力氣,等待著村裏的裏正貼出告示。
但是,今年的告示和往年的不太一樣,在河南到河北大名府一線,黃河北岸貼出的告示是今年需要遷民,凡是願意遷出的老百姓,將在遼東獲得十倍的土地,而且還免交稅賦十年,原因是朝廷要大力整治黃河,需要把這一帶地區變成黃河的蓄水池。當然了,如果確實不願意遷民的,朝廷也不勉強,而是要求加高自己村子的地麵,免得黃河泄水的時候發生淹沒事件,當然了,朝廷不會補貼多少費用,隻是免征稅賦。
朱有孝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法子呢?因為自古以來,黃河流域就是華夏文明最發達的地域,但是經過幾千年的毫無節製的開發,土地已經變得非常貧瘠,在現在的條件下,繼續讓黃河為華夏文明做出貢獻,就必須賦予它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黃河中遊的關中一帶是華夏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上古的軒轅黃帝的部落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活,幾千年過度的開發利用,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黃河幾乎年年都有旱澇災害,下遊淤積的黃河河底都高出了平地許多。雖然朱有孝這幾年不斷的從這一帶向西北遷民,但是還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嚴重的問題。朱有孝的目的是等到時機成熟,就徹底取消農業稅,甚至還要補貼農民,至於糧食問題,隨著鍋駝機的應用,農業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對於現在隻有一億多一點的人口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問題。遷民當然不是讓所有的人都遷走,地勢比較高的地方的人可以自願,而地勢比較低的地方則需要遷徙。也不是馬上就全部遷走,大冬天的就是到了遼東也無法適應,隻是現在就讓老百姓有思想準備,開春後再移民,到了遼東還不耽誤種上一季糧食。考慮到在後世將會需要無盡的水資源,和中原大地形成無數的地漏現象,朱有孝打算現在就開始為後世做準備,他想將這一帶地區變成後世河北白洋澱那樣的蓄水區,將黃河水儲存在這一帶地區裏,形成大片的富水濕地,水源就是黃河。
隨著陝甘和寧夏地區的水土改善,水土流失的情況不斷減輕,黃河水開始變得慢慢不在渾濁,將這些水儲存在這裏,形成大片濕地以後,還會反哺空氣的潮濕,形成良好的氣候循環,讓黃土高原上的雨量更加充沛,大片的沙漠就會變成良田、豐富的草場,養魚更多的牛羊,還可以讓中原一帶的氣候更加濕潤,沒有太多的人口居住,自然就不會形成連年的水旱災害,隻會豐富這裏的水源。
隨著朝廷的告示出台,現在的老百姓也不在像原來一樣有故土難離的心態,因為大明現在的社會遷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再加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商品流動,人們的思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還有就是大明有非常好的遷民計劃,移民不會貧困,隻會變得更加富裕,這是多年的各地老鄉都傳來的信息,所以老百姓還是願意接受。
加下來就是大批的鍋駝機開往這一帶地區,無論是準備加高自己村莊地勢的鄉民,還是朝廷計劃中的窪地、溝渠,到處都是繁忙的人群。鍋駝機的應用,極大的減輕了勞動力的勞動強度,山西一帶的煤炭源源不斷的向這裏輸送,鍋駝機也不再燒木柴了,主要的原動力來自地下的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