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在福城一帶大殺四方,還在他父親的領地裏移居過來十幾萬大明人口,這樣一來在這裏的地麵上,大明的居民開始占據了一半人口。除了壟斷這裏的乳香、沒藥的向外輸出,朱由崧還將這裏的駝絨、羊毛的產品讓大明來的工匠進行了深加工,這些來自大明的工匠們通過改造原有的紡織機和結合這裏當地人加工方法,將這些駝絨、羊毛製造成衣服和地毯等服飾,然後銷售出去,這要比直接銷售原料利潤高多了,後來成為這裏的支柱產業。
最主要的是薄玨改造以後的鏈軌式農具,像簡單的鏈軌式手扶耕地用鍋駝機、收割機等,這些機械極大的提高了勞動效率。福王是鍋駝機的最大受益者,最早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因此移民過來的這些人自然都會隻用這些東西,通過這些農業機械的使用,極大的節約了勞動強度,減少了勞動力的使用,每一個家庭都可以耕種比當地人多得多的土地,而且朱由崧的稅賦製定的非常低,所以每個家庭都是比較富裕。製造這些農業機械是不可能的,這種技術目前還處於保護狀態,朱由崧便大量的從大明本土購買這些東西。
充足的勞動力人口,使得朱由崧有了繼續擴大地盤的野望,而富裕的生活條件讓更多的福王地盤上的人口繼續向這裏遷移,不管福王自己是不是願意,朱有孝都是強力支持,最終到了年底的時候,這裏的人口到了近二十萬,朱由崧就把隊伍擴大到了三萬多人。
在向南擴張的過程中,朱有孝遇到了一個比較感興趣的部落,這個部落居住在一個較大的海島上,這個海島不太適合農業耕種,居民主要以打漁為生,居民大約有一千多人,他們的長相和當地土著居民差別比較大,但是絕對不是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當朱由崧和他們進行接觸以後,才發現這些人竟然能夠講一口相對熟練的大明話。原來這些人竟然是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是留下的後人,據他們自己敘述,當年有一艘海船在這裏擱淺,他們的先祖有二十多人,費勁千辛萬苦,從大海裏逃了出來,爬上了這座小島,然後就在這裏定居下來,至今近二百多年了。
看到血統、膚色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的大明後裔,朱由崧就把他們看成算是自己人了。這裏的居民以萬姓和謝姓為主,大概他們的先人就是這些水手的頭目吧,一直到現在還統治者這裏的部落。朱由崧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幫助,直接送給他們一些比較先進的武器和農具,讓他們在大陸上擁有了一塊土地,這塊土地處於福城王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之間,算是一個緩衝,不過朱由崧還是建議他們向西擴張,成立一個小型國家,方便以後和大明本土聯係,算是大明的一個近親國家,其實朱由崧對自己的國家都不好定位。
新應天的朱常浩和朱常潤過的很滋潤,除了將那裏的香料販賣到世界各地以外,他們倆還不斷的向朱有孝要求移民,他們自己沒有在大明本土的封地,不能像朱由崧那樣從福王的領地上移民人口,但是朱有孝是他們最大的靠山。因此,這裏的移民增加的也是非常快,到天啟七年年底的守候,隨著商船過來的移民也達到了近十萬,而且許多都是整家搬遷過來的,朱有孝對他們進行了大量的資助,十口之家配送一台耕地用鏈軌鍋駝機、收割機,使得他們能夠迅速在這裏安定下來,豐腴的土地,讓他們非常滿意。
朱常浩和大名王國的陳青雲關係非常好,朱常浩可以獲得大明先進的各種武器和農具,陳青雲則是占據地主之利,非常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倆人攜手在這一帶開始擴張。兩人的聯手,使得當地的土著部落無法容忍,但是無論是武器的差距,還是士兵素質的差距,讓他們都無可奈何。經過幾次大規模的衝突之後,一部分人選擇了加入兩人的勢力範圍,成為二人的附屬,另一部分則選擇了遷徙,向西部的大裂穀以西而去。朱常浩就和陳青雲以北側的河流為界,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控製了後世的坦桑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