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地區,黑夜是短暫的,也就是三個時辰的功夫,太陽就從東北的方向露頭了,休息了僅僅三個時辰的明軍馬上開始進行早餐,趕到廣場上的居民也沒有人管了,讓他們自行解散,誰願意去那裏就去哪裏,結果他們都沒有會自己的家裏,明軍太可怕了,他們一股腦的就向秋明的軍營湧去。
明軍早餐過後開始整隊進攻軍營,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已經看不到士兵了,滿滿的軍營裏都是留下來的居民,守城士兵早就在晚上居民騷擾明軍士兵的時候逃掉了,就連軍營的大批武器彈藥都沒有帶走,僅僅是將糧食搬空了。
這些居民明軍肯定是不會留下,為了不留下屠城的惡劣形象,張秉忠命令土著居民留下,其餘的每人分給三天的糧食,讓他們自行離去,並且告訴他們,這裏已經是大明的地方,如果三天內再看見他們,就地格殺。其實這些人大部分是流民,小部分是士兵家屬,他們已經習慣這樣的流浪生活了,看看凶狠的明軍,隻有趕快離開這個危險的地方。
明軍的做法是按照朱有孝的意思來辦的,隻要占領一個地方,立刻就把從歐洲遷徙過來的移民趕走,隻留下那裏的原著居民,其實這些人很好區分,移民過來的人時間都不是太長,和當地的土著居民通婚的還是極少數,他們都具有明顯的歐洲人特征,而當地的土著居民則是標準的蒙古人種,就是語言也可以和巴圖爾他們的部族差不多,再向東一點的和碩壘他們的部族語言相通,隻要這兩個人帶著士兵區分就可以很容易判斷出來。
驅逐走了移民過來的歐洲人,留下的土著居民隻要給予他們向大明一般居民的待遇,分給他們馬匹、牛羊、生活物資,再加上基本相通的語言,這些人就會很快的融入大明。在這塊寒冷、淒苦的地方,處在中原地帶的大明居民是不願意移民過來的,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填充在這裏,等到以後時間長了,說不定還會失去,這在曆史上是有經驗教訓的。
從秦漢時代開始,一直威脅中原地區的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到明朝滅亡都在不斷的上演南下進程,隻不過一撥一撥的被漢族人同化了,但是仍然不斷向南侵襲,這自然是向往南方的溫暖氣候和肥沃的土地。但是在後世才發現的許多豐富的礦產資源,都在北方這些苦寒之地,後世的俄羅斯,就是憑借廣袤的西伯利亞土地,曆經戰爭波折,還能屹立在世界之巔,就是因為這裏有無限豐富的資源。
而自毛太祖建國之後,不斷的在邊疆地區充實人口,使得原本當地的人口比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才有了堅固的邊防。朱有孝不太可能強迫太多的人口移民到這一帶,那麼將這裏的原著居民融入到巴圖爾、碩壘他們的部族中,形成新的居民,這樣才有可能解決人口問題,再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修建一條鐵路,徹底貫通整個西伯利亞,就像沙俄的做法一樣,將西伯利亞地區和其他地方緊密的聯係在一起,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麵,都變成不可分割的局麵。
以後這些地方肯定會駐紮一定的軍隊,但是主體力量將是以巴圖爾、碩壘他們的部族為主,畢竟在幾千年的曆史上,他們的部族一直生活在這裏,更加能夠適應這裏的環境,再加上不斷的生產進步,他們的生活條件肯定會得到不斷的改善。這一代地方雖然氣候酷寒,但是大自然還是為人類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生活資源,他們完全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當先進的生活物資被交換到這裏的時候,他們會享受到更加舒適的生活,就像打火機可以讓他們更方便的取火,溫室大棚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蔬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