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拉德四世有些恭敬的和朱常潤說話,他問道:“聽哈立德酋長講過有關大明帝國的事情,請問先生,大明帝國真的向哈立德酋長說的那樣強大,富足?貴國皇帝陛下真的是神仙轉世,開國太祖重生嗎?”
朱常潤笑道:“是不是神仙轉世、太祖重生不知道,我看到的是自從當今陛下登基以後,國勢一天天變好,一天天強大,新奇的東西越來越多,這些東西對我們皇室子弟來說並不重要。我們更高興的是皇帝陛下對自己家人的態度,要知道我皇兄弟兄很多,他能夠登基,也隻是巧合,先皇最喜歡的是我的二皇兄,但是大臣們反對,不過可惜的是我那大皇兄登基不滿一個月就去世了,當今陛下從小懦弱,當然了這是普通人的眼光,誰也沒想到他登基以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陛下對待我們皇家子弟優待有加,和曆朝曆代的皇帝都不一樣,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如沐春風,感到非常舒心。他建立了一個大公司,讓我們皇家子弟都做股東,說是隻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讓大明帝國永遠是朱家的天下,還大力宣傳以前大唐時代太宗皇帝的名言,說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對老百姓好一點,才能坐穩江山。”
也許是地位相當,朱常潤說的有點嘮嘮叨叨,並沒有平時那樣講一些什麼大道理,敘說的反倒是家常話,他並沒有講朱有孝如何治理國家的話題,側重的反倒是說朱有孝如何仁慈,大家庭如何和睦,這樣的話反倒十分符合穆拉德四世的胃口。
要知道不僅是在中國,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這樣,所謂的最是無情帝王家,作為至高無上的帝王,是所有人向往的目標,為了這個位子,有野心的人無不費盡心思,用盡手段,而朱有孝卻反行其道,弄出了一個和睦家庭的典範,也是一朵奇葩。
《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儒家的至理名言,但是真正能夠理解和付諸實踐的人幾乎沒有。朱常潤出身皇家子弟,也必定接受過這樣的教育,從他的內心裏感覺出,朱有孝正在實踐這句至理名言,因此他就把這番道理講給了穆拉德四世,讓他也去實踐一下。
穆拉德四世自然知道自己國家的曆史,也知道奧斯曼帝國和古老的東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作為連接東西方的橋梁之地,必定會受到兩種文化的影響。突厥人作為戰敗者遠走西亞,但是從骨子裏還是對大唐有些膜拜,那是多麼強大的一個帝國啊?尤其是太宗皇帝李世民,僅僅在盟便橋三年便對突厥開戰,還把突厥人打得逃亡,他說的話肯定有道理。
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道理,穆拉德四世自然不懂,他們家的藏書也不會有,但是朱常潤通俗而又富含哲理的家常話,讓他對這樣的知識有些渴望,迫其希望了解這些深奧,還覺得通俗淺顯的道理,那麼為什麼自己對這些道理有些發蒙呢?
穆拉德四世在朱常潤的陪同下,裏裏外外在鳳陽王國瀏覽了十天,在這十天裏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鳳陽王國的先進武器和鍋駝機式耕地、種地的先進生產工具,也為這些都可以買到,或者經過一定的學習製作出來,但是在從大明本土遷徙過來的居民家中感到的那種自信,才是他追求的目標。穩定的國家政權就是建立在和諧、愉快、富足,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基礎上,這才是大明帝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穆拉德四世要走了,他對朱常潤有些羨慕,朱常潤也非常喜歡這位年輕君主的好學,就把自己的儒家藏書送給他許多,告訴穆拉德四世,把這裏麵的東西理解透了,再去付諸實踐,國家自然就會治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