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穆拉德四世的變革(1 / 2)

穆拉德四世大開伊斯坦布爾的城門,親自帶群臣出城歡迎凱旋而歸的將士們,整個伊斯坦布爾處於一片歡樂的海洋中。穆拉德四世當場宣布整個帝國舉國慶祝,放假三天,對於輕微犯罪人員大赦。一時間全城歡呼陛下聖明,穆拉德四世的威信達到高峰。

歡迎儀式持續了整整一天,回到王宮後,穆拉德四世一點都沒有感到勞累,戰爭勝利的消息早就傳來,哈立德族長將整個戰爭的過程完整的向他作了報告,就連負責指揮指揮戰役的總督決策過程都沒有遺漏。穆拉德四世也看過總督給他的戰爭經過總結,寫的和哈立德酋長差不多,通過這兩份報告,穆拉德四世對總督略微有些不滿,但看在他誠實的份上,也不再追究,畢竟還是打了勝仗,不好責備。

但是穆拉德四世對於哈立德家族和伊*格萊的表現非常高興,他決定用最高的封賞作為對他們獎勵。哈立德族長被授予帝國王爵,參與軍機大事研討,成為他的重臣。哈立德酋長則被授予大總督的爵位,封地包括了小半個阿拉伯半島,麵積比原來大了五倍,哈立德酋長感恩戴德不盡,發誓一定會永遠效忠穆拉德四世。但是,哈立德酋長更明白自己能夠崛起的原因,那是因為鳳陽王國的朱常潤,沒有朱常潤的幫助,別說大總督,他現在能保住性命都難說。

伊*格萊的封賞更是豐厚,除了將第聶伯河左岸緊鄰黑海的土地授予他以外,另外還從贖金中拿出一百萬兩白銀賞賜給他,讓他在那裏重新招納舊部,意圖東山再起,再就是讓他和大順侯國的李鴻基搞好關係,購進必要的裝備,千萬別發生糾紛。

國內局勢逐漸穩定,穆拉德四世就要打算進行變革了,通過這次戰爭,尤其是維也納城的戰役,穆拉德四世看到了自己的國家已經開始落伍於東西兩方,最起碼如果不是有從大順侯國購進的大批擊發槍,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回回炮還是火繩槍,相比於哈布斯堡聯軍的燧發槍都差得很多,更不要說這些擊發槍了,無論是軍隊訓練還是武器裝備製造,都需要進行大力改進。

由於歐洲的海運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大明帝國的海上貿易活動加強,通過陸路運輸溝通東西兩方貨物流通的貿易越來越少,這就造成了奧斯曼帝國財力上的幾大匱乏,甚至許多商品都是通過海運到西班牙以後,他們將不需要的東西再賣給奧斯曼帝國,不但價格高昂,而且東西還經常缺乏,這方麵就需要和鳳陽王國進行溝通,將大明的商品通過海運到波斯灣,然後再經阿拉伯河向帝國縱深發展,讓商品流通起來才能互通有無,增加帝國財富。

想到有關經濟問題,穆拉德四世就想到了哈立德族長,他決定讓哈立德族長來負責帝國經濟問題,因為哈立德酋長和鳳陽王國的關係比較好,許多問題可以和朱常潤溝通,比方說在鳳陽王國看到的小手扶拖拉機、播種機、耕耘機等,這些東西是不是可以購買到,甚至在奧斯曼帝國製造。

穆拉德四世通過學習從朱常潤那裏得到的書籍,他更加認識到儒家學說的重要性,那是中華幾千年經久不滅的最根本原因。像自己的前輩,曆史上數次進攻大唐,最終的結果還是被趕到了這裏,而到了這裏以後,幾經沉浮才算建立起了這個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目前的統治基礎是信仰,但是這個信仰有些過於激進,並不能讓帝國再繼續強大下去,反而已經開始阻礙了帝國繼續強大,必須要把它和發展結合起來,讓它為帝國發展起到正麵作用。

其實奧斯曼帝國對於各種信仰還是比較自由的,但是因為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免稅,讓其他信仰的人感到不平等,造成了民族割裂。地處歐亞大陸的交界處,奧斯曼帝國受到東西方文明的影響都非常大,而且突厥民族本身就不是一個純粹的血統,他們從遊牧開始到建立奧斯曼帝國這個過程中,已經融合了東西方的許多部落和不同民族,因此他們的宗教信仰並不想後世那樣虔誠,至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猶太教的對立關係,那是後世以色列建國引起的,現在的衝突並不強烈,穆拉德四世還是可以調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