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小冰川時代的威脅(1 / 2)

朱有孝一直擔心的小冰川時代終於到來,自從天啟八年的春天開始,老天爺就一直沒有下雨,嚴重的幹旱災害發生了,而且旱災的範圍要比曆史上更為廣泛,整個長江以北地區都處在旱災的範圍。

雖然朱有孝早就讓各地做好預防災害的準備,但是已經過了好幾年溫飽日子的官員和老百姓還是內有把這事放在心上。按照朱有孝的計劃,每一家最起碼要準備有一年的餘糧,這一點各地官府倒是做了,但是普通老百姓卻沒有準備,他們雖然知道儲存糧食,但是曆年來都有大量的糧食收獲,日子過得很舒坦,逐漸就忘記了缺吃少穿的生活,畢竟從天啟二年開始的新作物種植讓老百姓有了餘糧,而且一年比一年的糧食更多,大家都已經開始習慣了。

天啟八年的春天雖然沒有下雨,但是通過這幾年的興修水利工程,再加上官府號召大家齊心協力抗旱,挖出大量水井,水車也普遍開始推廣,還是有大部分的收成保住了,尤其是冬小麥的收成還是不錯。這就讓老百姓再次產生錯覺,認為就算是一年不下雨也可以通過澆灌田地獲得不錯的收成。

但是老天爺好像是要給老百姓較勁,春天沒有下雨,到了六月份的雨季,應該下雨了吧,可惜老天爺還是沒有下雨,火辣辣的太陽讓整個北方地區進入了漫長的酷暑天氣,各地的氣溫高的嚇人,真真的是萬裏無雲,每天隻能看見灼熱的太陽。

嚴重的幹旱開始讓老百姓有些驚慌失措,通過抗旱救災,人抬牛拉,車載手提,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秋季作物幾乎全部旱死。在平原地區情況還稍好一點,最起碼還可以通過挖出水井取水,河水就不用考慮了,幾乎所有的小河都幹了,但是處於山西、陝西、甘肅以及其他山區的老百姓可就苦了,他們連飲水都發生了困難,大量的地方嚴重缺水,甚至為爭奪水源問題發生村民械鬥,旱災恐慌開始遍布整個北方地區。

最早發生恐慌的是陝西的種植和養殖大戶,他們的莊稼絕收,大量的牛羊缺乏飲水,不得不宰殺,造成了極大損失。這裏本來就是人口密集地區,人口眾多,但是這裏也是整個大明曆年曆代發生旱災最嚴重的地區。雖然朱有孝采取了遷民措施,讓這裏的人口減少了很多,但是富足的生活讓人口增加的還是非常快,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種事情在全國各地都是常態,因此這裏的旱災情況尤為突出,讓官府都開始頭疼,他們遇到了嚴重危機。

北京城裏的朱有孝也開始坐不住了,現在的老百姓雖然不至於因為缺水而造反,這不是官府和皇帝的事情,這是天災。但是官府就是替老百姓辦事的,官府就應該負責老百姓的生死啊!於是朱有孝就讓大明內閣做出救災方案,想法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

內閣裏這些官員那裏能想出好辦法,就算是徐光啟、孫承宗這些實幹的官員也沒有經過這種事情啊,你要說是老百姓沒有飯吃,那可以從全國各地調集糧食,但是用水這個問題確實不好解決,總不能從全國各地都擔著水送吧,尤其是在大山裏麵,人擔的水說不定還不夠自己喝呢,更別說讓別人喝水了,這確實也難為這些官員了,還得朱有孝自己出主意。

朱有孝根據自己的曆史經驗,果斷的采取了措施,這些措施有的是強製性的,有的是根據老百姓自己的醫院決定的,最重要的是官府要有作為,要有能力為老百姓做出實際的行動。

第一條是讓養殖大戶放棄自己的牛羊,官府可以給予一定的補償,讓他們自己統計損失,由官府複核,即可以現在獲得官府的補償,也可以等旱災過後重新養殖牛羊時獲得官府銀行的免息貸款,避免牲畜和人口爭奪水源,最起碼要優先保證人口的飲用水,其他的事情都要靠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