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基礎建設(二)(1 / 2)

陝甘地區讓朱有孝放心了,還有讓朱有孝不放心的地方是河南,說是河南,其實是黃河兩岸,包括山東、河北,這是災害頻發的地段。

在曆史上黃河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泛濫,其實主要原因就是黃河水的含沙量太高,不斷的將河床太高,在進入華北平原以後,地勢變換,河流也隨著地勢水速變緩,從中上遊攜帶的大量泥沙開始沉澱,出了山區以後便形成了一段地上河,這一段地上河就是最危險的地段,水災就是在這裏肆虐。

黃河的綜合治理,在曆史上就是一個難點,原因就是含沙量太高,其中一個原因是黃河的流域問題,它經過的黃土高原地質疏鬆,容易在雨量打得時候,大量的黃土、沙土隨著湍急的流水帶入黃河。還有一個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秦國在關中平原興起以後,經濟繁榮,人口不斷增加,而且各種大型宮殿建設頻繁,致使無數的原始森林被砍伐,大自然的自然環境修複能力跟不上認為的破壞能力。

朱有孝有意識的從陝西向外遷徙人口,袁應泰加大力度治理黃河兩岸的環境,再加上這些年到了小冰川時期,自然降水減少,正是對黃河大規模治理的最好時期,因此朱有孝這才有了對黃河流域進行大規模治理的計劃。

自天啟五年以來,施邦曜主持治理黃河的修建工程,每年到了冬季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召集人口,付出了無數的人力和財力,開挖了大量的輔助渠道,使得河水開始向周圍引流,避免了夏季的河水泛濫。

從天啟八年開始,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幾乎是整年就沒有下雨,而袁應泰在河套地區修建的水渠引水量很大,致使自黃河進入河南地區以後水量減小,到後來甚至斷流了,雖然對於開挖渠道,架設橋梁是非常好的機會,但是農作物的收成就成了問題。

嚴重的旱災在陝甘、河南、河北、山東至淮河流域發生,對於這種大自然的災難,人類的力量還是非常弱小的。朱有孝采取的救災措施是很得當,但是還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就更加增強了朱有孝治理黃河的決心,讓水量充足年份的河水儲存下來,等到旱災來臨時使用,避免大麵積的旱災發生。

從飲水不便的山區分流出來的人口根據自己的意願是否回到原來的住處,不願意回去的人口分流遷徙,集中人口的好處,國家力量的威力開始體現。

施邦曜現在就召集到了大量的施工隊伍,朱有孝讓戶部撥出巨額的資金,加大了黃河兩岸的施工力度,挖掘機、運輸車輛大量的進入黃河治理隊伍,將黃河原來的河床進行清理,利用曆史上黃河數次改道的遺址,將進入平原以後的黃河分成三條主要的河道,在花園口西部開挖大型渠道,將黃河水進行分流,最主要的是將河水向後世缺水嚴重的河北地區引水。

黃河的含沙量在袁應泰在中上遊進行大規模治理以後,開始減少,河水也變得清澈了很多,這兩年流量也減少很多,這就充分滿足了開挖引水渠道的先天條件,也就不會把大量的泥沙淤積的人工開挖的渠道裏,形成二次淤積,避免渠水淤積別的河道。

到天啟十一年也就是曆史上的崇禎四年以後的兩年,將是雨量非常大的年份,不但京師遇到大水災,而且黃河還在孟津決口,導致黃河沿岸再次泛濫。因此,朱有孝就必須利用這兩年的時間,極力進行水利建設,爭取將這次的洪水充分儲蓄起來,用以應付接下來的連年旱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