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讓好人常在(1 / 2)

自古以來就流傳這一句俗語,叫做“好人不常在,禍害遺千年”,究竟這句話是從什麼年代流傳起來的不好考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直存在著,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實呢?

按照佛教的解釋是因果報應,做好事的人不常在是因為上世做的壞事太多,今世要用做好事回報上世的報應,當好事足以回報上世的惡果時,就會轉入下世的輪回,在下世享福。相對的來說就是今世享受榮華富貴長壽的人是因為上世積德行善,在今世得到了回報,如果做的壞事太多,下世就會得到報應。

在現代社會的印度,苦修今世的人仍然很多,他們都是企圖在下世獲得好報,富貴無邊。不知道究竟人多少年才能轉世,反正自古以來一直到現在,印度人民的生活始終是多數人處在貧困線以下生活,那多數的苦修都跑到哪裏去了?反正這就是一個迷。在我們看來這就是精神鴉片,反倒是讓人失去了上進的動力,整天處於阿Q的精神麻醉狀態。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解釋應該是這樣的,好人不計報酬,樂意助人,辛苦勞累、身心疲憊之時最多,最易因身心過度透支誘發疾病死亡。而禍害人間之輩都是養尊處優、自私自利之徒,相應身心舒暢,壽命就會較長,所以就會有“好人不長在,禍害遺千年”的現象出現,雖然無奈,它卻是正常的社會存在。

其實這種現象也是資源分配的原因,好人不常在的裏麵的好人,是把屬於自己的資源讓渡給了別人,比如在災荒年代,把屬於自己的那份糧食送給別人吃掉,好人自己就餓死了。看到落水的人,直接跳到水裏救人,考慮到的是要把人撈出來,但是想不到的是那個人正處於頻死狀態,求活的欲望壓倒一切,因此就會發生救人的好人反而會被淹死的情況。

正常的人都會有幫助別人的行為,但是那些不太正常的人卻不會有這種反應,弱智或者是反應敏捷的人,就不會讓資源向別人傾斜,第一個想法就是保護好自己的生命,避免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

在這次的糧食風波中,因為朱有孝的先知先覺,提前讓牛金星布局,及早的做好了救災的準備,而且憑著強大的經濟實力運籌,這才讓大明的老百姓度過艱難的一劫,而且牛金星還大賺了一筆,但是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那些商戶並沒有的到什麼好處,絕大多數商鋪在這次糧食風波中損失慘重。

牛金星在這次糧食風波中強勢要求,所有的合作商戶必須按照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的規矩規範自己的行為,不得囤積糧食,而且還必須按照平價銷售,所需要的糧食由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統一供應,但是在實際的商業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小的偏差,大明皇家貿易商行供應的東西可以不提高價格,但是從別的商戶購進的商品也不能加價,這個規定極大的影響了合作商戶的利益,讓他們出現了很大的虧損,畢竟多數人並不是大公無私的,不會因為你糧食價格低了,從你這裏購買了糧食以後,就必須還要購買其他東西,自私是多數人的行為。

牛金星的強勢要求不被多數商戶理解,但是大多數商戶本著長遠的利益考慮,雖然損失慘重,還是按照牛金星的要求執行了,因此他們要看牛金星下一步的措施是怎麼補救了。

遠在京城的朱有孝自然明白這些商戶的心思,其實這個策略也是朱有孝給牛金星製定的,並且讓牛金星細致的統計了這些賠錢的商戶,在賠錢的商戶裏麵,不但有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商戶,而且還有不少沒有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合作的商人,這些人的行為更加應該鼓勵,讓他們的生意更加興隆,讓好人常在,善事長存。

因此,在糧食風波結束以後,除了大規模的經濟基礎建設以外,朱有孝同時進行的還有精神文明建設,說句難聽的話就是拉攏人心,讓多數人明白為了大明人民利益考慮的人永遠不會被虧欠,要讓好人在大明常在,形成一種新的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