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企業需要熱情的因子(1 / 1)

最近在某月刊上看到,說現如今很多美國人自願每天工作15小時並且有時還沒有周末,很多公司的老板們看了後反應很強烈,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們是生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最為發達的國度,他們享受著最新高科技帶來的工作和生活情趣,他們可以悠閑地開著汽車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去度假,他們也可以到全世界去旅遊。但事實並非如此,正因為他們處在科技的最前端,是整個世界的火車頭,他們受到的壓力也就最大了。然而現在我們的員工有許多人每天工作8小時就喊累,這樣的工作熱情怎麼能跟的上公司的發展呢?

再回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來,假如我們對待工作總是冷冰冰、毫無生氣的中,那我們還會有積極的工作樂趣嗎?這樣的企業能做百年企業嗎?答案可想而知。首先這樣的企業生命力會是短暫的,雖然原因會有很多,但有一點是基礎性的,這兒的人至少沒有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在冷冰冰地工作,毫無生氣,更談不上提升自己,更有甚者是在為加速其所效力公司的“消失”而努力。所以怎樣去激發員工的熱情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管理如何出熱情,企業文化應是最有效的工具。如今是市場經濟,任何一個參與者都要竭力遵守“遊戲規則”才能站穩腳跟,實現由人治向法治轉變。在此轉換過程中健康的企業文化將能削弱甚至取代個人影響力在企業中的過分存在,為企業的平穩發展創造條件。傑克·韋爾奇認為“成功者共有的一個品質就是他們比別人更有激情,極大的熱情能夠一美遮百醜,激情不是浮誇張揚,而是某種內心世界的東西。優秀企業的標誌是能夠燃起員工的工作激情。”

企業一時的贏利相對比較容易,但能持續長久盈利就不那麼容易,1896年設立的道瓊斯工業股價指數入選股不斷變化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那些能長久立於入選行列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特點便是營造出了讓員工充滿熱情的企業文化。在這一方麵全球的兩種主流企業文化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注重人性,對人的尊重。我們都知道,企業是靠產品或服務來獲利的,因此技術、設備、工藝帶動盈利更加趨於表麵而直觀,而文化顯得似乎微不足道,但深層次上講,一個企業的動力及凝聚力都來自於企業的文化,技術隻是一個平台,在企業中技術拷貝比較容易,規章製度拷貝也不難,而企業文化的拷貝卻不容易。沒有一套成功的企業文化,企業的生命力是有限的。從理論上講每個企業對留住人才的條件認識也基本趨同,但現實中真正做起來卻差別很大,人的熱情釋放情況也不一樣,也就出現了熱情-1=?可見能最終解決企業成長持續不持續的是文化,良好、健康的企業文化代表了熱情-1>0,能夠留住人才,提高效率,減少費用支出,從而增強企業競爭力。

實踐證明,企業的成長力取決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主人翁意識可簡化為數學公式形如“主人翁意識=能力×熱情(責任感)”,在我們提倡服從精神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了熱情這個能力的權數。我們高度重視這個最基本的原理將指導我們建立起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和個人價值觀,激活這個最敏感因子,讓一代又一代人揮灑激情,我們距離世界級企業將不再遙遠,成為百年企業將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