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達到企業忠誠的需求(1 / 2)

“貓忠於房子,狗忠於主子”。同樣的道理,有些員工是對自己的公司忠誠,有些則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忠誠。對企業而言,公司的領導都希望員工忠於自己的企業和職業。

在德國和日本,員工和公司的關係往往比較密切,跳槽現象也不是很普遍。當這些雇員被問及“What do you do(你做什麼職業)?”時,他們常常回答:我在西門子工作或我在索尼工作等。而在美國,大部分的雇員回答是:我是律師或我做會計。隻有那些在公司身居高位或不滿意自己的公司的人,才可能有與日本員工同樣的答案。如此大的反差,說明了目前企業界存在的兩種工作心態:企業忠誠和職業忠誠——回答在哪家公司工作的人,是對企業的一種忠誠表現;反之,則屬於職業的忠誠。

1、忠誠意識因人而異

父母常常勸戒子女:工作不要總是換來換去,對事業要忠誠;歐美也流行一句名話:滾石不生苔。前者聽起來,有強調企業忠誠的意味;後者則像是勸人不要常換職業,否則技術難以提高,它強調的是職業忠誠。通常,專業人員或技術員較容易表現出職業忠誠;程序員或打字員這類擁有一技之長的員工,因為其專業相關知識可以適用不同的公司,所以比較傾向於職業忠誠。

在中國,一般員工都是對企業有較高的忠誠,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公司有較大的發展機會,而且公司的發展穩定使工作也比較穩定。另外,大企業提供的職業訓練,可以增加員工的企業忠誠,尤其是工作技能經過訓練後,隻能應用在原來的公司裏,這對提升員工的企業忠誠,自然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像在鋼鐵工業、汽車工業和家電工業方麵,因各公司職業訓練不同,又需要特定的專業知識,若員工任意跳槽,工作適應也會是個問題,所以,員工比較傾向於企業忠誠。

從技術水平角度來看,技術水準越低的員工,越傾向於企業忠誠;反之,則傾向於職業忠誠,除非公司能提供較好的工作機會;另外,以工作年齡來看,剛離開校門的年輕人,偏向職業忠誠。

以上所說的,是就一般現象而言。事實上,從公司的角度考慮,管理者更關注提高員工(包括新老職員)的企業忠誠度。想要達到這種效果,首先需要了解職員的需求。

2、需求的層次不同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提到,人有五個階層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及自我體現的需求。員工也是人,也會有他們的需求。一個忠於職業的員工可以保證衣、食、住無憂,但這樣僅僅可以滿足生理及安全層次的需求。忠於職業的員工若不忠於企業就會常常變換工作場所,而公司若要提供良好的工作及發展機會,那些常更換工作的員工通常是被摒除在外的。這樣,這些人的自我就很難得以體現,所以職業忠誠者要在工作崗位上有成就感,恐怕就更困難(騎驢找驢,終究成不了禪師)。基於這個事實,職業忠誠者在馬斯洛理論的五個需求中,很難獲得隸屬的感覺以及自尊的滿足,因為隸屬、自尊這兩個階層都需要雙向溝通才能建立,也就是說,職業忠誠者必須經由企業管理者的肯定才能獲得隸屬及自尊的滿足。而具有企業忠誠的員工,通常能在群體中獲得隸屬、自尊及自我體現等機會。因而,隻有提高員工的需求層次,才能讓員工與公司一起成長,員工的企業忠誠度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