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又於二十三日飛部下李道收複唐州、荊湖北路安撫使司統製崔邦弼等收複信陽。收複襄漢六郡大功告成,震動朝廷,高宗接到嶽飛的捷報,仍覺不可思議,對胡鬆年道:“素問嶽飛治軍有方,訓練有素,卻不知道他領兵打仗、大獲全勝竟然如此迅速,簡直難以置信。”胡鬆年稟實相告:“就是因為嶽飛及其他的‘嶽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天下惟有一支紀律方才能每戰告捷,大獲全勝。”高宗甚覺幸喜,立即加封嶽飛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製置使,成為自建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者,也就是最年輕的元帥。
至於楊幺太湖、以及洞庭一帶的賊寇暴亂不置過多筆墨去描寫了,反正嶽家軍每到一處,必是旗開得勝、戰功偉傲。
在收編江西曹成一路叛軍時,也就是紹興元年起,曹成手下有一員武藝高強、槍法狠烈的年輕人,在與“嶽家軍”的衝突之中,嶽飛部下第五員大將韓順夫因大敗曹成,捕獲了其部下不少將士,得意忘形,與自己部下喝起了慶功酒,還準備調戲曹成部抓來的女人,防衛鬆懈大意,竟被這員武將隻身一身衝了進來,一刀結果了韓順夫的性命,嶽飛的兄弟嶽翻也在營中,一遇叛賊,與此人撞個正著,雙方勢不兩立,一兵一匪,自然鬥在一起,嶽翻也不幸身亡。後曹成占據嶺南、依據莫邪關的夢想碎裂,這位年輕武將也不甘心,準備投身溝澗,一死了之,被張憲捉拿住,要拿他的人頭獻給嶽飛,以報手足之仇,那位叛將要求張憲將自己綁了去見嶽飛本人,就算死也瞑目了。嶽飛惜才,親自為他鬆綁,何況兩軍交戰,死傷難免,深深地震動了此人,從此以後便在“嶽家軍”內將功補過,奮勇殺敵,竭心盡力地報國。
襄陽六郡既已收複,大宋為之“心腹瘤毒”也盡數被嶽飛以及其部率的“嶽家軍”平定,接下來就該籌備舉兵繼續北上,收複河山的壯願,現已任武昌府開國公,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等職務的嶽飛,歸於高宗委命天下各路總督統張浚管轄,雄心壯誌地緊張籌備如何一舉收複中原的步驟,現在襄陽城內休兵養蓄。
嶽飛對俘虜優厚善待,對朝廷重犯,天下恨之入骨之輩依法論處外,對於敗軍將士十分寬恕,下令其部不得濫殺無辜,再造殺戮,引來天下人的憤恨。凡年輕精壯一並收編納入自己部下,嚴加管束訓練,準備大展宏圖;而老弱病殘者、或是不願繼續經曆沙場廝殺之士,都拿出一筆安家銀錢,遣散而去,卸甲歸田。這樣自己的軍隊得以擴充,收編叛軍五六萬人,以戰養戰,恩威並施,無不稱頌。安置民田就達兩萬七千餘戶,從楊幺等反賊處繳獲的船舶就達七千餘隻。嶽飛攜帶一些戰利物資、繳獲器物返回潭州向張浚複命。此舉甚得張浚敬佩,讚其說:“嶽候算無遺策、百戰不殆,假以時日必然是大宋的頂梁棟材!”
回到襄陽後,嶽飛與其部按兵不動,修身養息,聽候朝廷的一聲令下,隨時向北挺進,經曆長年累月的拚殺,嶽飛也不是鐵打的,而且朝廷指示未下,還有許多軍務外的事宜要嶽飛親力親為,嶽家軍便駐紮城外,各營都加緊籌備訓練,準備一舉收複中原。
八月中旬,氣候逐漸轉涼,秋高氣爽,正是豐收的大好時節,嶽家軍深受百姓擁戴,遙記當年杜充任命東京留守聽聞到兀術十萬精銳齊出,揮軍南下,直入無人之境,此人聞風喪膽,嚇得倉惶向南逃竄,不顧無辜性命、手無寸鐵的百姓死活,曾冒死勸阻,卻不想杜充孤翳獨斷、性酷嗜殺,完全聽不進半句苦諫,最終背叛朝廷、數典忘祖地投靠了金人,害得多少人橫遭慘禍,死於金人的鐵蹄彎刀之下,此教訓深刻,無不令嶽飛夙夜憂歎,發自深醒,就定下“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擄”的鐵律軍規,不論是誰,違者軍法重處,絕不姑息偏袒,從而以嶽飛的實際行動向飽受桎酷煉獄中的尋常百姓證實了這是一支百戰不勝,軍紀嚴明的隊伍,深得民心者,百姓自然支持他,擁護他,視他們為子弟親人,每逾敵人方能百戰不殆,有堅實的後盾作支撐,再無後顧之憂。
雖說襄陽六郡已重歸大宋管轄,但舊地的漢民無時不刻都在祈盼朝廷能派一支軍隊來解救他們,就連江南、荊湖的子弟都在思念北地的兄弟,天下漢人本一心,誰也縱難將其分離。何況嶽飛、牛皋、楊再興、張憲、徐慶等人的故土家鄉也淪入胡虜之手,收複家園的欲望更不比任何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