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許家印的經濟學(1 / 1)

許家印的經濟學

視野

作者:董金鵬

恒大奪冠,觀察家們認為是資本和市場的勝利。然而經營有道且財大氣粗的企業家不在少數,緣何唯獨許家印的球隊能夠奪冠?所以僅是做“市場化”解讀,顯然模糊了焦點。推而廣之,觀念和戰略擺在麵前,企業家的“臨門一腳”怎麼踢,裏麵大有學問。

控製權定生死

長期以來,中國足球發展不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行政化、國企式的管理背後缺乏一個最後的“剩餘控製者”。

剩餘控製權和剩餘索取權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兩項權利,簡單地說,就是處置資產的權利和獲取資產收益的權利。企業對剩餘控製權做出清楚的安排,才能物盡其用,否則就會陷入無主財產被競相惡性開發的陷阱。

實際上,中國足球就一直深陷這一陷阱不可自拔。足球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工程,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然而在舊體製下,中國足球成為“無主財產”和各方力量的利益攫取場地,足球事業本身無法依照規律連貫發展。另外,差勁的表現又在中國球迷中形成差者愈差的馬太效應,致使足球相關的商業運作乏力。

2010年3月1日,恒大集團買斷廣州足球俱樂部全部股權,俱樂部更名為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從組織治理的層麵,許家印徹底解決了球隊的剩餘控製權問題——這是Shleifer等經濟學家認為的公司治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邁出這紮實的一步後,恒大就可以完全按照市場化的方式改造這支球隊了。一方麵作為掌握控製權的一方,恒大有積極性為足球這個長期工程做投資。比如:買斷股權後,恒大不惜重金使之成為中國足球界的一顆明星。另一方麵也使恒大可以在西方足球俱樂部的基礎上進行商業模式的探索。如:雖然巨額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回收,但是因為擁有全部股權,作為“東家”可以靈活地開發衍生品,利用恒大冰泉等產品快速獲利。而不管是長期投資還是恒大冰泉營銷,從長期來講又反過來支持球隊走向更遠。

索取權定興衰

奠定了剩餘控製權的基礎後,讓誰來管理資產、怎麼管理資產和如何分享收益就成了未來資產價值的決定因素。

許家印是個擅長尋找剩餘索取者的人。把企業管理理念引入俱樂部後,許家印並沒有自己衝向前線,他能相信專業的團隊,比如支持李章洙、裏皮對球隊絕對的管理權。所以,恒大所經曆的實際上是允許合作者,以剩餘索取者身份從零開始探索球隊的治理。

隨著分工越來越專業化,組織的剩餘控製權和剩餘索取權逐漸分離,擁有剩餘控製權的人並不一定具有讓資產增值的能力。這種情況下,良好的管理需要建立剩餘控製權與剩餘索取權相匹配的權利安排和利益分配模式,也就是經濟學上講的委托代理機製。

經濟學意義上的恒大成功經驗就在於此,真正回歸到現代公司治理的本源上,通過專業化分工和委托代理機製使資產價值最大化。然而反觀那些球隊運作失敗的案例,要麼是缺乏一個最後的“剩餘控製者”,要麼就是試圖將一套“成熟”但不適應球隊的管理製度嫁接過來。這都屬於根基不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