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振興新農業
聚焦
作者:保育鈞
鈞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
現在人們一談城鎮化,往往都往城裏跑,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把城鎮化變成房地產化,到處蓋(摩天)大樓,一片城市化熱。
實際上,城鎮化或者城市化沒有農業做基礎,沒有三農的改善,它“化”不起來。一定要把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連在一塊,孤立地談城鎮化很可能走偏。
而對於民營企業來說,不能一談城鎮化就想著抓城市建設中的商機,農業商機千萬不要丟掉!
探索“三社合一”經營模式
為什麼現在全國民營企業1000多萬戶,真正搞農業的比重不到10%?
因為農業的比較效益太低,投資周期長,賺不到錢。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往城裏跑,搞房地產,搞資本運作,追求的是短平快。其實農業也是可以賺錢的。而真正要搞農業,要有長遠的打算。就像劉永好從1984年搞農業一直到現在,而且他搞的是養殖。
當前農業基礎並不牢固,當務之急是要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解決分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所以在這個情況下,迫切需要民營企業關注三農,特別是新農村建設。首先要關注農村出現的新經營模式,比如專業生產合作社、家庭農場、土地的流轉等。
李克強出任總理後,首先到江蘇、上海考察了幾個做得頗有起色的家庭農場。這些家庭農場是怎麼做起來的呢?一種情況是,當地的農民承包地流轉,集中在一個種田大戶手裏,承包二百畝,而這些種田能手還請了農業專家,甚至和大學教授接觸。這種形式給當地的農民帶來兩筆收入:一是土地資產收入,土地流轉給你,原來是800元,現在則是1000元;二是在當地打工,有了工資收入。所以,農民既有了經營收入,又有了工資收入。
另一種情況是,農場主就是新興的民營企業家。特別是在上海鬆江,現在有家庭農場100多個,實際上就是新興的民營企業。而他們需要金融支持,怎麼辦?把家庭農場和當地的信用社、供銷社結合起來,實現了三社合一。而三社合一之後,種植、生產、收購、加工、流通,最終形成一個農產品生產鏈條,這恐怕也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信用社是金融領域,供銷社是流通領域,這樣一來就把一家一戶分散的小生產與大生產結合起來,便有了相當的規模,但這迫切需要民間資本進入,把這幾個要素整合起來。對於民間資本來說,與其忙著在城市開設民辦銀行,不如利用農村信用社,加盟這個信用社,控製信用社,因為農村信用社壞賬很多,多數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對縣政府來說是很大的包袱,但如果民營企業把信用社整合起來,很可能就會形成一個當地的商業銀行。這也是現在城鎮化農業投資的一個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