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東亞演義”(1 / 1)

走出“東亞演義”

聚焦

作者:董金鵬

嘉賓:主持人:

石齊平:張召忠:石英珊

香港鳳凰衛視中國國防

評論員大學教授

主持人: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一再被觸及底線,中日關係也陷入灰色地帶,怎麼看當下這種緊張的中日關係?

張召忠:中國現在是韜光養晦,把自己發展強大了再說。所以說20年之內,我不相信中國會和美國、日本打一仗,如果那樣的話,就會徹底打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布局。今天是和平與發展的時期,要改變一下語境,不能說看誰說話不行,耳光就過去了。所以不要用冷戰的思維去理解今天的世界和明天的世界。

石齊平:一個人怎麼做往往跟他的心情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用20年時間就重新崛起,人均GDP還一度超過美國。但在過去的20年,日本經濟一直疲軟,最近GDP總量還被中國超過,從老二變到老三。更不堪的是,超過它的就是它以前認為的手下敗將中國,這種情緒我們要去理解。

主持人:有沒有什麼辦法打破這樣的僵局?

張召忠:中日關係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政治和軍事,另一條是經濟。軍事和政治上短期內還看不到解決的希望,但是經濟上現在已經回暖了,下一步還要加速回暖。日本的企業家也壓政府,所以民營企業家跟日本做生意,可以馬上開始了。企業家投資有幾個方向是可以的,日本將來還是要大發展,企業要關注中、日、韓自貿區這個方向。

石齊平:中國大陸及早爭取台灣地區老百姓的民心,把兩岸問題放在這個大的戰略格局下去好好處理的話,那對日本來說就是一個夢魘。當台灣問題獲得根本解決,日本在這個地方受到遏製,中國也能夠直出太平洋以後,日本就得再度麵臨為難的選擇:到底是更多靠近中國,還是更多靠近美國?

主持人:西方國家的媒體在國與國的較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和中國企業有何應對之策?

張召忠:第一,要用大家能聽懂的語言去講;第二,傳播的內容要是真實的、實時的、有內涵的,不能允許假的東西出現;第三,要有深度。第四,要有表現力。

石齊平:中國在軟實力方麵受到很多製約,一個是中國本身的政治與製度限製了中國軟實力本來應該有的發展空間。另一個是語言的問題,今天在全球範圍內,英語是應用最普遍的語言,所以美國媒體更容易成功,而中文在今天的國際社會裏還沒形成一個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