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字跳舞。
——《塔木德》
在猶太人看來,凡是掙錢的人,總不能稀裏糊塗,掙多少算多少,最起碼應該弄明白要想掙多很錢,必須先要算好錢,心裏總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賬。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尤其是始終要有精確的算錢術,就更難了。
猶太商人的心算本領成為其對經營判斷和對外談判的高招。事實上,猶太人這種本領非屬天賦,而是訓練得來的。他們從長期的經營實踐中體會到“數中有術,術中有數”的道理。這就是說,經營者要重視對各種數量關係的分析,以便在數量的計算中尋求有效的對策和方法,克敵製勝。
經過漫長的歲月檢驗,可以說,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沒有猶太人那麼鍾情於數字帶來的各種方便和好處,他們根據一代代猶太前輩對數字研究的經驗,使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起來。在這些數字中,他們找到了一條賺錢的法則,即22∶78。
猶太人總是用準確的數字來描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例如中國人在描述天氣時一般是說:“今天很冷”、“今天比昨天熱”等等。這些語言概念都比較模糊,而猶太人則總是習慣於把冷熱程度用準確的數字來表示:“今天37℃”,“今天38.5℃”。
鍾愛數字,使用數字,這是猶太人在幾千年的漂泊生涯中總結出的經驗。猶太人認為,商人必須注重數字。但這並不是說猶太人隻在經商時注重數字,而是讓數字覆蓋於生活的每個角落。
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印度人發明的,後來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但是如果你問:“阿拉伯數字‘1’為什麼代表‘一’呢?同理,‘2、3、4……’為什麼分別表示‘二、三、四……’呢?”相信不管是阿拉伯人還是印度人,對這個問題都會啞口無言。即使數學知識淵博的人也不會一下子就回答出來。但是猶太人卻能回答:“因為‘1’有一個角,所以表示‘一’,‘2’有兩個角,所以表示‘二’,其餘依此類推……”
如果你再進一步問猶太人:“可以證明嗎?”
猶太人就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是猶太人的公理,公理是不必證明的,4000年的悠長歲月已經給它證明了!”
由此可見,猶太人比其他民族更注重數字,憑著對數字進行揣摸的幾千年的經驗,從平凡的數字中找出了一條22∶78的賺錢法則,其享譽者除了猶太人,還能是誰?
正是由於猶太人擁有這麼多的數字知識,數字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商業裏,他們都可以運用自如。
猶太商人繼承了猶太民族的這一傳統,盡管猶太人後裔沒有個個都從業於金融界,但即使在其他行業,猶太商人也多以金融或資產管理見長,而不是技術業務見長。許多猶太人大企業家都是通過法律、財務和投資銀行的途徑,走上公司上層的。有人調查了一下美國企業界,發現即使在產業界裏擔任重要職務的猶太企業家,也多是從事金融或財務出身的。比如,杜邦公司的董事長歐文·夏皮羅最初的職業是會計;海灣和西方工業公司的查爾斯·布盧德霍恩原為證券分析員;西太平洋工業公司的霍華德·紐曼原為金融家;迅捷美國公司的米蘇萊姆·裏克利斯原為股票經紀人;沙倫鋼鐵公司的維克托·波斯納原為不動產投資商;通用動力公司的亨利·克朗原為金融家,等等。所以,人們普遍認為,猶太商人對於擺弄數字要比解決生產中的技術性問題更加在行。這句話應該說是有道理的,至少在那個掌握著大批采礦企業卻分不清礦坑和一般坑的世界鑽石行業巨頭巴納特身上是如此。
巴奈·巴納特是一個舊服裝商的兒子,小時候就讀於一所主要由羅斯柴爾德家族捐助,專為窮孩子建立的猶太免費學校。他最初打算當一個演員,但有關南非容易致富的傳聞使他改變了主意。他設法弄到了40箱雪茄,作為經商資本,就離開了倫敦來到南非。
巴納特的雪茄原打算賣給探礦者,但到那裏之後,他卻以此為抵押獲得少量的鑽石。從這時開始,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巴納特就成了一個富有的鑽石商人和從事礦藏資源買賣的經紀人。他不是坐在城裏等著找礦者送上門來,而是步行或騎馬到礦上到處轉悠,尋找便宜貨,並即時買下一些別人出售的礦區。當這種生意進行得不順利時,他就轉做其他生意。1876年,他以自己的全部財產共3000英鎊買下了毗鄰他原有礦區的一些小礦區,這些礦區經瘋狂開采,一周可獲得20克拉鑽石和2000英鎊利潤。他發財了。
巴奈·巴納特原先隻喜歡鑽石、金子和紙幣這類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而不賞識股票之類的玩意兒。但最終,隨著他的投機買賣的擴大,巴納特也不得不走進證券交易所。
1880年,巴納特為創辦資金達11.5萬英鎊的“巴納特鑽石公司”,發行了大量股票,這些股票在幾小時內即被搶購一空,所集的資金超過原先要求的3倍。第二年,公司股票隨同南非證券交易市場上的股票一起大跌,但他保有足夠的股份以維持自己的企業,並乘機折價買下了大量充斥市場的其他股東拋出的股票。這一出一進之間,其他股東最初投放的資金有相當大一部分無償歸屬了他。到以後證券市場複蘇之後,公司的股票跟著上漲,巴納特越發富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