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讓數字跳舞(2 / 3)

1888年,巴納特的“巴納特鑽石公司”和由另一個猶太裔人羅得斯控製的“德·貝爾礦業公司”合並,組成“德·貝爾統一礦業公司”,公司的股份共計2萬股,每股為5英鎊,其中巴納特占了6000股,為最大股東。這一新的集團取得了世界鑽石出產的壟斷權,並且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鑽石生產企業,約占全球產量的90%。

巴納特從在倫敦時一文不名的窮小子,到38歲時,已經成了資產以百萬計的大富翁,他四麵出擊,投資開采蘭德金礦和購買新興城市約翰內斯堡的地產。有一段時間,南非經濟蕭條,但巴納特卻充滿信心,低價收購了大量的地產和股票,還投資酒類貿易、建築材料、運輸、印刷出版等行業。隨著蕭條結束,市場重新趨於繁榮,巴納特也成了投機家的代表,他走到哪裏,證券交易市場就跟到哪裏。

以後,巴納特又建立了主要經營地產和黃金開采的“約翰內斯堡統一投資公司”,該公司名義資本為1000萬英鎊,但由於行情一路上漲,股票的市場價很快超過了6000萬英鎊,其中約2000萬英鎊為巴納特個人所有。

更絕的是巴納特建立了一家專門為他拋售股票的銀行。1895年,他創辦了一家以1英鎊為1股,共擁有名義資產350萬英鎊的股份銀行。股票異常受歡迎,人們紛紛爭購,一夜之間價格就翻了一番,隨後又增加到麵值的3倍。但這家銀行同正統觀念中的銀行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它隻是一家專門拋售巴納特所擁有的南非各企業的股票的信托公司。好在利潤較高,股東們也無異議。

巴納特最後遭受多重打擊,包括他公司的股票莫名其妙地行情大跌,一直值4英鎊的銀行股票也下跌到僅值30先令;英布戰爭帶來的南非困難局麵長期持續,他的銀行搖搖欲墜;他受到新聞媒介的攻擊,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脅,終因精神崩潰而自殺。

如果我擅長經營管理,如果我料想到……我將做得好一些。

主啊,我與我的銀行同在。

——摘自巴納特自殺前的遺書

巴納特的整個實業生涯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許多猶太企業家的共同特點。他從一開始對礦業,無論鑽石礦還是金礦,都一無所知,最後也知之不多,對於他自己組織的公司和銀行如何經營、如何管理,他也從來沒有把握住,完全交給了他的兩個侄子。但他在“擺弄數字”和決定投資方向方麵,卻有一種公認的天賦,一種類似於本能的直覺。這也許足以證明,猶太商人確實對錢自身的運行與機製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和力。這或許得之於他們悠久的放債傳統,使他們能“赤手空拳”地闖進實業界,並在最短的時間裏發跡起來。而這種模式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適用隻能證明,猶太商人的經營方式同現代金融資本主義有著高度的契合。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對極小的數字都異乎尋常地重視。

一次,他打電話時借了秘書5分錢,歸還時秘書不好意思要,洛克菲勒勃然大怒,說:“記住,5美分是1美元一年的利息。”

洛克菲勒最初做的工作是簿記員。其他猶太裔富商也多與數字打過長期的交道,以做數字方麵的文章而見長。

注重數字幾乎是所有商人的共性,但隻有猶太商人讓數字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商業裏,都能對數字運用自如,把數字玩轉起來。

在猶太商人的經商理念中,如果你要賺錢,就要把數字準確地運用到生活中,並經常地接近它,否則是要吃虧的。

有一次,一位猶太服裝商人到中國一家服裝加工廠去參觀,工廠的廠長陪著這位猶太商人,在參觀過程中滔滔不絕地介紹本廠的產量和產值,那猶太人在一位女工作業台前停了下來,問廠長:“這些女工每小時平均工資是多少美元?”

廠長一下被問住了,沉思了半晌後說:“嗬,她們月薪平均850元人民幣,每個月工作25天,即每天34元人民幣。一天工作8小時,即……”

廠長尚未算出每小時的人民幣工資數,那猶太商人卻說:“嗬,每小時0.50美元,現在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為8.50元比1美元。”

我方的人員為他心算的快捷而驚訝。事實上,猶太商人都有這麼一套心算本領,有人說他們有心算的天才。這位猶太服裝商接著從廠長介紹的總產量、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及每套服裝的用料量,很快心算出每套服裝的成本。換言之,從工廠的報價中,一下就算出其利潤多少,從而訂出他對工廠還價的對策。

作為買家,當然首先要從自己的購買意圖出發,選擇什麼樣的花色、款式、品種和什麼樣的價格水平才能適應自己經營的市場需求。但同樣需要弄清楚被采購的產品相關的數量關係,才能有理有據地與賣家進行討價還價的談判,從中確保自己的期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