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他借了20萬,他竟然一口咬定是50萬,放高利貸也不是這種放法呀!”
雙方各執己見,爭執不下。
拉比先與他們分別談話,然後三人麵對麵,拉比說:
“你們倆明天早晨再來一趟,聽我裁決。”
兩個男人走後,拉比翻看了許多書籍,想對這兩個人的心理做深入的研究。因為隻有從心理人手,才能解決問題。因為在猶太社會裏,借錢是不立借據的,雙方口頭商定的就是協約。要有借據的話,什麼問題都不會出現了。
拉比推測,如果那個說隻借了20萬的人是蓄意抵賴的話,他大可以說一分錢也沒有借。另一個如果沒有借他50萬的話,為什麼一口咬定是50萬,而不是70萬或者80萬呢?《猶太法典》中記載的教訓是,說謊者必定說謊到底。如果有人稍微說些不利於己的謊言,他的話將比較容易為人相信,而其中多少也含有一些誠實的成分。當兩個當事者麵對麵辯爭時,撒謊的程度將會減輕。拉比又想,假如借錢的人當初借了50萬,可是還款期限到了手邊卻隻有20萬,所以一口咬定隻借了20萬,這可能是存在的。另外一種可能是,債主一時糊塗,錯把20萬記成了50萬。
拉比再次單獨問借錢的人:
“你真的隻借了20萬元嗎?”
借錢的人堅決地點點頭作為回答。
拉比聽了,沉思不語。
過了一會,拉比說:
“借給你50萬元的人是個大富翁,他並不需要非分之財,也不會在乎這區區30萬,但是若有第三者因為某種原因,比如說要返回以色列,而去向他借錢周轉時,隻因為你的背信而使他不能再借錢給別人,你是否仍然堅持說隻借了20萬?”
借錢的人仍然堅持他的立場。
拉比就進一步逼問:
“你敢不敢到禮拜堂去,把手放在舊約聖經上發誓,說你隻借了20萬元錢?”
借錢的男人突然俯首承認,他的確借了50萬元。
對外族人來說,這一點未必好理解,但對猶太人來說,到禮拜堂去,把手放在舊約聖經上發誓,是再莊嚴不過的事。在舊約聖經和神麵前撒謊而麵不改色心不跳的人,恐怕隻有職業罪犯了。
一般情況下,手放在《聖經》上,99.7%的人不敢撒謊。
◇不做投機生意
猶太商人的生意經是這樣的:致富——如你所願——之路——就像通往市場的道路一樣平坦,主要靠兩個詞:勤勞、節儉,也即合理安排好時間與金錢,或不浪費時間與金錢。有了勤勞與節儉便會擁有一切,沒有勤勞節儉則會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誠實地去掙錢,除了必要的支出之外不亂花錢,他就能致富。
“投機”這件事,不管它屬於哪一類型,如果把它當作致富之道,那是極端危險的。
猶太商人認為,開始做投機生意時,也許會有一兩次的賺錢機會,可是到頭來還是虧本的居多。到那時不僅要把所賺的錢損失掉,甚至會弄得血本全無。
一位商人到銀行去申請貸款,銀行總經理問他生意做得如何,他回答說蠻賺錢的。總經理想了一會,說:“既然賺錢,為什麼又來貸款購買廢鐵?你想再大賺一筆,這未免太貪心了,要是我就不會這麼做!如果我的生意不好,也許會孤注一擲,但是生意做得好好的,又何必不知足呢?”
這位總經理居然說就是不借,商人隻好氣呼呼地走了。
兩個月後,這位商人去拜謝他,銀行總經理奇怪地問:“我沒借錢給你,你反而來感謝我,這倒是頭一遭,你這是什麼意思?”這位商人回答:“廢鐵跌價了,大約跌了30萬元,就因為你沒有借錢給我,所以我沒有受到任何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