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儲蓄是聰明人(1 / 2)

所設的一個圈套借錢給別人,就是給自己買回了一個敵人。

——《塔木德》

《聖經》上有一則勸人善加理財的故事,敘述一個大地主有一天將他的財產托付給三位仆人保管與運用。他給了第一位仆人5份金錢,第二位仆人2份金錢,第三個仆人1份金錢。地主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1年後再看他們是如何處理錢財的。第一位仆人拿到這筆錢後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了安全起見,將他的錢埋在樹下。1年後,地主召回三位仆人檢視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財富皆增加了1倍,地主甚感欣慰。唯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錢絲毫未增加,他向主人解釋說:“唯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地主聽了大怒,並罵道:“你這愚蠢的仆人,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

第三位仆人受到責備,不是由於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把錢存在安全的地方,根本未好好利用金錢。猶太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理財守則是:錢不要存在銀行。

多數人認為錢存在銀行能賺取利息,能享受到複利,這樣就算是對金錢有了妥善的安排,已經盡到了理財的責任。事實上,利息在通貨膨脹的侵蝕下,實質報酬率接近於零,等於沒有理財,因此,錢存在銀行等於是沒有理財。

每一個人最後能擁有多少財富,難以事先預測,唯一能確定的是,將錢存在銀行而想致富,難如登天,試問:“你曾否聽說有單靠銀行存款而致富的人?”將所有積蓄都存在銀行的人,到了年老時不但無法致富,常常連財務自主的水平都無法達到,這種例子時有所聞。選擇以銀行存款作為理財方式的人,其著眼點不外乎是為了安全,但實際上,“錢存在銀行短期是最安全,但長期卻是最危險的理財方式。”

通常貧窮人家對於富人之所以能夠致富,較負麵的想法是將其歸之於運氣好或者從事不正當或違法的行業,較正麵的看法是將其歸之於富人較自己努力或者他們克勤克儉。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真正造成他們的財富被遠拋諸於後的,是他們的理財習慣。因為窮人與富人的理財方式不同,富人的財產多是以房地產、股票的方式存放,窮人的財產多是存放在銀行。

猶太商人認為,投資人想躋身於理財致富之林,要能在思考模式上跳脫傳統的框框。

有一個成年人不會騎腳踏車,他看到一個小孩子正在騎,羨慕地對這個小孩抱怨說:“小孩子身手敏捷才會騎車。”沒想到小孩子卻對他說:“不一定要身手敏捷才會騎車。”,於是小孩子教這位成年人騎車,而成年人也很快地就學會了。當成年人愉快地與這小孩道別回家時,卻習慣性地推著車走路回家,這就是無法突破慣性的框框。

◇儲蓄就是窮的觀念

有一個日本人叫井上多金,10年前結了婚。由於夫妻倆每月省吃儉用,所有銀行存折中的數字直線上升,現在已經有2000多美元了。井上夫人時常向左鄰右舍的太太們說:“如果沒有儲蓄,生活就等於失去了保障。”

但是這個消息不知怎麼竟傳到一位猶太人富凱爾博士的耳朵裏。他是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專攻心理學,一年前來東京經商。

富凱爾博士對井上夫人如此注重儲蓄出乎意外的不欣賞,他譏諷道:

“你看,沒有儲蓄就會覺得生活上失去了保障,如此著重物質,成為物質的奴隸,人的尊嚴到哪兒去了呢?男人每天為了衣、食、住在外麵辛苦工作,女人則每天計算如何盡量克扣生活費存入銀行,人的一生就這樣過去,還有什麼意思呢?可悲的是,不但大部分的日本人如此,其他各國人也大半如此。”

“你大概知道,猶太人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富豪家族叫羅斯查德,這個家族自拿破侖時代起就一直維持巨富的地位。你們日本人之中能夠找出一位世界上知名的富豪來嗎?”

“認為儲蓄是生活上的安定保障,儲蓄的錢越多,則在心理上的安全保障的程度就越高,如此累積下去,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這樣,豈不是把有用的錢全部束之高閣,使自己賺大錢的才能無從發揮了嗎?你再想想,哪有省吃儉用一輩子,在銀行存了一生的錢,光靠利息滾利息而成為世界上知名的富翁的?”

“不過我並不是徹頭徹尾地反對儲蓄。我反對的是把儲蓄變成嗜好,而忘記了等錢儲蓄到了相當數目時可以提出來動動腦筋,活用這些錢,使它能賺到遠比銀行利息多得多的錢。我還反對銀行裏的錢越存越多的時候,在心理上覺得相當有保障,便靠利息來補貼生活費,這就養成了依賴性而失去了冒險奮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