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畢竟是生意,容不得“溫情脈脈”,否則第一次就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塔木德》
一天,有位日本商人請一位猶太畫家上銀座的飯館吃飯。賓主坐定之後,畫家乘等菜之際取出紙筆,給坐在邊上談笑風生的飯館女主人畫起速寫來。
不一會兒,速寫畫好了。畫家遞給日本商人看,果然不錯,畫得形神皆具。日本人連聲讚歎道:“太棒了,太棒了。”
聽到朋友的奉承,猶太畫家便轉過身來,麵對著他,又在紙上勾畫起來,還不時向他伸出左手,豎起大拇指。
通常,畫家在估計人的各部位比例時,都用這種簡易方法。
日本商人一見畫家的這副架勢,知道這回是在給他畫速寫了。雖然因為麵對麵坐著,看不見他畫得如何,但還是一本正經擺好了姿勢讓他畫。
日本人一動不動地坐著,眼看著畫家一會在紙上勾畫,一會兒又向他豎起拇指,足足坐了10分鍾。
“好了,畫完了。”畫家停下筆來,說道。
聽到這話,日本人鬆了一口氣,迫不及待地欠身過去,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畫家畫的根本不是那位日本商人,而是他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寫。
日本商人連羞帶惱地說:
“我特意擺好姿勢,你……你卻作弄人。”
猶太畫家卻笑著對他說:“我聽說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也不問別人畫什麼,就以為是在畫自己,還擺好了姿勢。單從這一點來看,你同猶太商人相比還差得遠啦。”
到這時,那位日本商人才如夢方醒,明白過來自己錯在什麼地方:看見畫家第一次畫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麵對著自己,就以為一定是在畫自己了。
正是基於人們對人類似於這位日本商人所犯的錯誤,猶太商人的生意經上赫然寫著一條:“每次都是初交”。
哪怕同再熟的人做生意,猶太商人也決不會因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鬆對這次生意的各項條件、要求的審視。他們習慣於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獨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觸的商務夥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夥伴。這樣做起碼有兩大好處:
其一是不會像日本商人那樣,因為自己對對方的先入之見而掉以輕心,相反,可以有足夠的戒備防止對方可能的一切手腳。
其二是可以保證自己第一次辛辛苦苦爭取得到的贏利,不至於在第二次生意中為顧念前情而作出的讓步所斷送。生意畢竟是生意,容不得“溫情脈脈”,否則第一次就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這兩條看上去很平淡,但猶太商人深知,由於它們作用的是人的潛意識層麵,往往在人們的漫不經心中被忽略了,先入之見的厲害之處在於會使人都想不到去糾正它。直到事情的結果出來了,大失所望甚至絕望之餘,人們才不無懊悔地察覺到自己的疏忽。
今日社會上發生的諸多合同詐騙案中,有多少“善良的人們”就是因為單憑一張熟人甚至僅僅一麵之交的熟人的麵子或者一次小小的“成功”而上了別人的圈套的。這些人難道不應該把“每次都是初交”作為自己經商活動中的座右銘嗎?
所以,“每次都是初交”實是猶太商人在漫長的曆史時期中由活生生的商業活動而得出的高級生意經。而其適用範圍竟然已經到達潛意識層次。隻有一個發明了精神分析學的民族商人,才會在這種極其細微、極不容易覺察的地方,有如此清晰的認識,並且駕輕就熟、遊刃有餘。這真是一條保持內心平衡,不被他人策動的生意經。
有意思的是,對自己,猶太商人要求做到“每次都是初交”,不為別人策動;但對別人,猶太商人則毫不遲疑地在“第二次”利用對方的先入之見來策動別人。
比上述猶太畫家還用得巧妙的,是一則猶太笑話中的某個賣傘櫃台的售貨員。他不用開口,僅利用顧客的問話就構築好了一隻“第二次陷阱”。
“先生,您買這把漂亮的傘吧!我保證這是真綢麵子的。”
“可是,太貴啦。”
“那麼,您就買這把吧。這把傘也很漂亮,可是並不貴,隻賣5馬克。”
“這把傘也有保證嗎?”
“那當然。”
“保證它是真綢的?”
“不是……”
“那你又保證什麼呢?”
“這個嘛……我保證它是一把傘。”
顧客好險,差一點掉進自己造成的語言陷阱,幸好沒有把“第二個保證”當作“第一個保證”,才不至於買了一把僅僅保證是“傘”的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