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一切有利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塔木德》
以色列的住房很緊張,幾個德裔猶太商人隻好將一個報廢的火車車廂用作臨時住舍。有一天晚上,那幾個猶太商人穿著睡衣,在寒風中顫抖不已地來回推動車廂。一個本地猶太人不解地問:“你們到底在幹什麼?”“因為有人要上廁所,”推車人耐心地說明:“車廂裏寫著:停車時禁止使用廁所。所以,我們才不停地推動車廂。”
凡有過乘火車經曆的人都很清楚“停車時禁止使用廁所”的含意。初看起來,那幾個猶太人不知變通,死守規定,弄得兩頭不討好:人凍得要命,環境衛生仍未搞好。這是對笑話的一般理解。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猶太商人的變通能力:從形式上遵守規定,同時又不真正改變自己原有的活動方式。這幾個寄居在火車車廂之中的猶太人,就像猶太人長期寄居在其他民族的社會中一樣。這條規定是鐵路部門訂的,這幾個猶太人沒有立法的權利,自然也沒有廢除某項法律的權利。說實在的,猶太人在各自的所在國中,經常也要麵臨這類原該自然廢棄但偏偏還實際起著“作用”的法律或約定俗成的規矩,要是他們也經常越俎代庖地宣布予以廢除或犯規不已,帶來的恐怕遠不止是“環境衛生”問題了。因此規定不能廢除,用廁所又在情理之中,聰明的猶太商人就想出了讓列車“動起來”的點子。
猶太人中的事業成功者有一個共同的突出之處,就是善於活用一切。他們由於曆史的原因,所處的環境和條件千差萬別,但不管在歐洲、美洲,或者在亞洲乃至非洲,不管從事商業、科學技術事業或是文化藝術乃至農業,都湧現出大批事業有成的佼佼者。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能適應環境,活用一切有利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猶太人認為,人生的過程中離不開自己所處的客觀環境,也離不開自身的主觀條件。改變整個客觀環境,是整個社會的事,作為個人或企業、隻能適應客觀環境,利用好客觀條件。至於主觀條件,有些是可以改變的,有些則不能改變,這得靠自身的努力和善於活用主觀條件了。
每個人都有一些無法改變的條件,比如眼睛的顏色、身材的高低、出身背景等等。每個人也有一些可改變的條件,如文化水平、工作能力、身體的強弱等等,隻要自己奮發學習,注意方法,適當地鍛煉保養,是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增強工作能力、強健身體的。有些人的通病在於漠視本身的條件,沒有靈活運用和充分發揮自有的潛能,卻祈求或奢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那是難以事業有成的。
猶太人在活用一切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上很有建樹,這是他們有自知之明的結果。愛因斯坦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成績平平,沒有出眾的表現。但愛因斯坦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對物理學研究頗深,因此他讀大學時選讀了物理學。由於他發揮了自身的優勢條件,在物理學方麵取得了前人未有的偉大成就。但當以色列邀請他去當總統時,他卻婉言拒絕了,他自知沒有當總統的條件。
好萊塢世界最大製片中心老板高德溫是位在波蘭出生的猶太人,他的傳奇一生是充分活用一切有利條件的一生。他1882年出生於華沙,11歲喪父,家庭生活十分困難。為了生活,流浪到英國倫敦,曾在鐵匠店當童工,他不怕苦和累,練就了一個強健的體魄。他沒有進學校的機會,就利用業餘自學文化。他到美國生活後,從打工到自己經營手套工廠,最後發展成為好萊塢製片中心的老板,富甲一方。高德溫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眾多猶太人的生活縮影。
猶太人堅信,在這個世界上,隻要你有意搜索,可以活用的條件到處潛在。他們還認為,人生的機會,大量存在於自己的周圍和本身所潛在的條件中,關鍵在於你是否練就出了開發這些條件的意誌和眼光。自歎找不到腳下金礦的人,是既可憐又可悲的睜眼瞎子。以色列建國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選址在一個既缺資源的氣候條件又惡劣的沙漠為主的地區。但他們充分利用猶太人擁有的科技及人才條件,改造沙漠,創造滴水灌溉法,把一個不毛之地,改造為農業發達的國家,出產的糧食、蔬菜、水果不但可自給,並成為其出口創彙的重要來源。
猶太人在任何投資和買賣活動中,事前必定做周密的可行性研究。一旦決定做某項買賣或投資,必定製定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在這三套計劃作好靈機應變的策略,以觀事態的發展而相應采用。
短期計劃中製定投入後,即使發現實際情況與事前預測有相當的出入,他們也會毫不吃驚或動搖,仍積極按原計劃投入資金實施下去。經過短期計劃的實施後,盡管效果不及預料中好,他們仍會推出第二套計劃,繼續追加投入,設法完成各項策略的實施。如第二套計劃深入進行後仍未達到預測的效果,而又沒有確切的事實和依據證明未來會發生好轉,那麼猶太人則會毅然放棄這宗買賣或投資。一般人認為,放棄了已實施了兩套計劃的事業,豈不是前功盡棄,虧掉了不少投入?但猶太人卻泰然自若,無怨無悔。他們認為,生意雖然未盡如人意,但沒有為後來留下隱患,不會為一堆爛攤子而困擾未來的工作,長痛不如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