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塔木德》
猶太巨商大多是白手起家,職業之初一般多從事最底層的工作。他們的一大共性是都能將平凡的工作幹得出色。如洛克菲勒16歲開始為一個小商人做會計助理,因工作有條不紊、精細認真深受老板賞識;哈同在上海的沙遜洋行當門衛,表現突出一年後升任地產科領班;鑽石大王彼德森16歲到一家珠寶店當學徒,敲敲打打一絲不苟,僅5個月其手藝就得到師傅的認可;股票超人約瑟夫·賀希哈從14歲開始,伏案畫股票行情圖,一畫就是三年。類似的事例太多。他們還有一個共性是工作之餘看書學習。有個說法,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在業餘時間。他們就是利用業餘時間使自己成為欲追求的某一方麵的專家。猶太巨商如此,小商人也一樣;白手起家時如此,功成名就後也一樣,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身居高位多年,仍對經濟理論和經濟運行的細節了如指掌,尤其對統計數據非常在行。這種境況下猶能如此踏實,當屬罕見。
◇隻要付出,就會換來回報
猶太商人不怕掙不上錢,隻怕缺乏積極進取的掙錢精神,因此他們敢於迎戰各種困難,相信隻要自己付出,就會換來回報。
正因為猶太人具有積極進取精神,所以遇到困難總能設法把它轉變為積極麵,以幫助自己去克服困難。猶太民族在2000多年前失去了家園,流散在世界各地,但他們沒有因此喪失了誌氣和民族的凝聚力,卻一代代地生存下來,世代奮鬥,不屈不撓,終於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建立起以色列國。
猶太人對於個人的事業同樣充滿著積極進取精神,他們具有麵對困難的勇氣,敢於向厄運挑戰。正是這種精神,使許許多多的猶太人在各個領域出人頭地,業績卓著。
約瑟夫·賀希哈是一位猶太人,出生在拉脫維亞的一個貧苦家庭,1908年隨父親遷到美國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漢堡特貧民區。他們一家人在立足未定之時,當年5月一場火災殃及他們的家,連屈指可數的家中財物也被熊熊烈火吞噬了,約瑟夫·賀希哈從此淪為在垃圾桶中尋找食物的小乞丐。
在美國這個號稱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年幼的約瑟夫·賀希哈雖然在學校讀書的機會不多,但他受父母的影響,人窮誌不窮,時刻渴望有朝一日事業有成。
約瑟夫·賀希哈在流浪街頭覓食中,每天拾獲別人廢棄的報紙,就坐在街邊的石椅上看個不停,晚上借助路邊燈光閱讀撿來的書。慢慢地他對書報上的經濟信息、股市行情產生了興趣,決心在股票方麵發展自己的事業。
一般人聽起來會覺得十分可笑: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一無所有者竟然想發展股票事業,那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是約瑟夫·賀希哈就是憑著這股頑強的進取精神,一步一步地向著這個目標前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都因經營慘淡而關閉了,美國絕大多數證券公司也岌岌可危。就在這個時刻,約瑟夫·賀希哈在奮發進取精神的驅使下,到證券交易所去找工作做。幾位在交易所門口玩紙牌的人聽到他來找工作。不禁哄然大笑起來,認為他在股市大崩潰的情況下還想做股票工作,是不是神經有問題。
小賀希哈沒有灰心喪氣,他轉身到別的交易所去尋找工作。他接連受到了冷水般潑來的譏笑,但仍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後來他到了百老彙大街1加號的依奎布大廈,在愛默生留聲機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是一份辦公室勤雜和午間總機接線工作,工薪很低,每周12美元。他樂意地接受下來。
小賀希哈認識到,“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人生的奮鬥目標總是從足下開始的。他牢牢記住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名言:“隻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撐起整個地球”。他滿腔熱情地開始了工作,並珍惜自己獲得的一個支點的機會,利用晚間和假日認真鑽研股票業務和市場行情。
不久,賀希哈發現愛默生留聲機公司發行股票和經營股票,於是他潛心注意著公司的經營情況。他想,自己現在從事的勤雜工作與高層次的股票工作差距太大,怎麼能使自己靠攏它乃至參與它呢?他邊工作邊注意公司運作規則,邊考慮怎麼登上這一台階。一天,他發現總經理辦公室裏有一個股市行情指示器,憑著多年鑽研的股票知識,他深明它的作用。於是,在一天上午,他鼓起勇氣,敲開總經理辦公室之門,大膽地提出:“總經理先生,我可以做您的股票經紀人嗎?”
總經理驚訝後稍沉默了一下,盯著這位猶太小夥子,覺得他半年來工作勤快,反應靈活,並有勇氣向自己提出這個要求,心裏已默認了。他對賀希哈說:“膽量是股海衝浪的首要條件,你既然有這種勇氣,可以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