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把運氣變成機會(2)(1 / 2)

猶太商人的生意經鼓勵人們“隻要值得,就要去冒險”,這種大膽地在風險中淘金的做法,是猶太商人非常令人佩服的一種投錢術。靠牛仔褲發家的列瓦伊·施特勞斯公司一炮打響,雖然多少靠的是運氣,但如果沒有高度的冒險精神,也不可能孤注一擲地把全部資金都押在新型布料這一寶上。服裝行業本身是個風險行業,除了那些生產傳統服裝的老牌企業之外,凡生產時裝的,每年春秋兩季就是兩次大冒險。注下對了,抓住了時尚,就發財;注下錯了,抓不住時尚就破產,“過時”的時裝連削價銷售都困難。下麵這個例子也非常有說服力。

阿曼德·哈默1898年5月21日生於美國,在上大學時,即開始經營父親留給他的藥廠,獲得很大成功,成為當時美國唯一的大學生百萬富翁。1921年赴蘇聯,成為貿易代理人,獲得巨額財富。1956年,58歲的哈默收購瀕臨倒閉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達60億美元。哈默一生與東西方政界領導人建立了密切的聯係,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經常有人向哈默請教致富的“魔法”。他們堅持認為:哈默發大財靠的不僅是勤奮、精明、機智、謹慎之類應有的才能,準還有“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會上,有個人湊到哈默跟前請教“發家的秘訣”,哈默皺皺眉說:“實際上,這沒什麼。你隻要等待俄國爆發革命就行了。到時候打點好你的棉衣盡管去,一到了那兒,你就到政府各貿易部門轉一圈,又買又賣,這些部門大概不少於二三百呢!……”聽到這裏,請教者氣憤地嘟噥了幾句,轉身走了。

其實,這正是20世紀20年代時哈默在俄國13次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其中包含著他的生意的興隆與衰落,成功與失敗的種種經曆。

1921年的蘇聯,經曆了內戰與災荒,急需救援物資,特別是糧食。哈默本來可以拿著聽診器坐在清潔的醫院裏,不愁吃穿地安穩度過一生。但他厭惡這種生活。在他眼裏,似乎那些未被人們認識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大幹一番事業的戰場。他作出一般人認為是發了瘋的抉擇,踏上了被西方描繪成地獄似的可怕的蘇聯。當時,蘇聯被內戰、外國軍事幹涉和封鎖弄得經濟崩潰,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饑荒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采取了重大的決策——新經濟政策,鼓勵吸引外資,重建蘇聯經濟。但很多西方人士對蘇聯充滿偏見和仇視,把蘇維埃政權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蘇聯經商、投資辦企業,被稱做是“到月球去探險”。

哈默心裏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風險大,利潤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險。於是哈默在飽嚐大西洋中航行暈船之苦和英國秘密警察糾纏的煩惱之後,終於乘火車進入蘇聯。沿途景象慘不忍睹: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城市和鄉村到處有無人收殮的屍體,專吃腐屍爛肉的飛禽在人們頭頂上盤旋。哈默痛苦地閉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頭腦告訴他:被災荒困擾著的蘇聯目前最急需的是糧食。他又想到這時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早已慘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農民寧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以這樣的低價送到市場出售。而蘇聯這裏有的是美國需要的、可以交換糧食的毛皮、白金、綠寶石。如果讓雙方能夠交換,豈不兩全其美?從一次蘇維埃緊急會議上哈默獲悉,蘇聯需要大約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才能使烏拉爾山區的饑民度過災荒。機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蘇聯官員建議,從美國運來糧食換取蘇聯的貨物。雙方很快達成協議,初戰告捷。

沒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此後,列寧給了他更大的特權,讓他負責蘇聯對美貿易的代理商,哈默成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美國橡膠公司、艾利斯—查爾斯機械設備公司等30幾家公司在蘇聯的總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來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銀行裏的盧布數額大得驚人。

第一次冒險使哈默嚐到了巨大的甜頭。於是,“隻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險”,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1956年,哈默已經58歲了,他感到自己幹實業已經幹夠了,便移居洛杉磯,準備用遊泳、日光浴、捐贈珍藏等活動來消磨自己的餘年。

沒料到財神又一次把他拖回來,把他投入到他一生最賺錢的生涯——冒險性很大的石油行業中去。

朋友告訴他:20世紀20年代初期創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處在風雨飄搖的困境之中。這家公司請求哈默給予幫助。對石油行業還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出5萬美元作為嚐試,讓該公司鑽兩口油井,將來得到的利潤各占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這兩口井是幹井,這筆錢可以根據當時的規定,作為虧損從應繳納的稅款當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