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集中精力攻克一個目標(1 / 2)

得到太多,必有所失。

——《塔木德》

猶太人為了掙錢,恨不得在工作場所(當然是辦公室門外)高掛免擾牌,上寫一行大字:免擾!我在掙錢!!

他們的《塔木德》中有則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人找到智者約瑟,看到約瑟正在樹上摘蘋果。

“尊敬的約瑟,我有一個問題要問你。”這個人喊。

“我現在不能下樹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今天受雇於這裏的莊園主,我的時間是屬於他的。”

約瑟因為在樹上說了拒絕回答問題的一句話,影響了摘蘋果,收工之後主動向莊園主提出扣下一點工錢。

由此可見做事專注、集中精力也是猶太人的一個特征。

人的生命雖然各有長短,有人長命百歲,有人青壯之時夭折,但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有其寶貴的一生。這一生,每個人隻有一次。因此,人必須珍惜自己難得的一生,在這有限的人生中實現自己的願望。

當然,人各有誌,在不同社會、不同背景、不同時期,人的誌向是會發生變化的。猶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和所處的環境,普遍都能從小懷誌,確立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正因為這樣,許許多多的猶太人能集中人生有限的時間和力量去攻克一個目標,所以成功率比別人高。

在人生的競賽場上,沒有確立目標,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許多人並不乏信心、能力、智力,隻是沒有確立目標或沒有選準目標,所以沒有走上成功的途徑。這道理很簡單,正如一位百發百中的射擊手,如果他漫無目標地亂射,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又如驢子一天到晚繞著石磨不停地轉動,但是什麼地方也到達不了,因為它沒有目標。

猶太人大衛·布朗是英國的一位商人,他的發跡過程,就是他一生確立目標的實現過程。他出生於1904年,父親經營一間小型齒輪製造廠,幾十年一直慘淡經營,僅可以賺取一點生活費。盡管如此,布朗的父親還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總結自己沒有選好奮鬥目標的教訓,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為此,他嚴格要求布朗勤於學習和讀書,每逢假日就規定他到自己的齒輪廠去參加勞動,與工人們一樣艱苦工作,絕無特殊照顧。

布朗在家庭的教育下,在工廠裏工作和生活了較長時間,養成了艱苦奮鬥精神,熟悉了工業技術、知識,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這樣,布朗父親的目標總算實現了。但布朗自己的奮鬥目標卻不在齒輪廠方麵,而是利用自己積累的經驗向賽車生產這個目標去奮鬥。他通過觀察,發現當代人對汽車使用已普及,預感汽車大賽將會成為人們的一種流行娛樂方式。於是他克服重重困難成立了大衛布朗公司,不惜投入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搞設計,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1948年,布朗生產的“馬丁”牌賽車在比利時舉辦的國際汽車大賽中奪魁,大衛布朗公司因此一舉成名,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布朗從此走上發跡之路,布朗父親及布朗自己確立的目標都實現了,可謂一箭雙雕。

著名猶太政治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是專注於政治、成功於政治的又一事例:基辛格1977年被“逼下梁山”,退出政界,可他並不善罷甘休,夢想著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不料他的夫人放出話來,如他重返政壇,她就與他分道揚鑣。無奈之下,他隻好轉而從事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商業谘詢。

“創業”之初,基辛格一無法律根底,二無財政資助,也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但他畢竟聰明過人,索性一不拜律師事務所,二不拜銀行,而打出“受雇政治家”的招牌,公開宣布:在收取巨額谘詢費後願為企業戰略指點迷津,承擔外交谘詢使命,為公司老板充當國家安全顧問,大有“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意。招牌亮出不久,“大魚”紛紛咬鉤。戈德曼公司、薩克斯公司和另一個由三家銀行組成的財團一下子就掏給了基辛格35萬美元。他用這筆錢成立了“基辛格協會”,不僅自己幹,還拉了一幫朋友,包括幹過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斯考克羅夫特,幹過副國務卿的伊格爾伯格·羅傑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