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讓惡結出善果(1 / 2)

人最關心的當是:化邪惡為正義,化無知為有知。

——《塔木德》

猶太人是一個弘揚善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對惡持十分理智、十分坦然態度的民族,後一種品質尤為難能可貴。在猶太人看來,惡本身是無所不在的,伊甸園裏有,其他地方也有,更遑論人心之中了。《塔木德》上說,當年上帝發大水淹沒不義之人時,曾預先告知義人挪亞,讓他造一隻大船,全家避難於船上,並將所有動物都按一公一母配齊,各帶一對。當時,善聞訊也急急忙忙跑來找諾亞,要求登舟避難。可是,它卻遭到諾亞的拒絕。諾亞說:“我隻能讓成公母一對的上船。”於是,善隻好跑回樹林,尋找可以和自己成為一對的對象,結果找到了惡,便一起成雙作對地登上了方舟。從此以後,有善的地方就必有惡的存在。這就是說,猶太人基本上把惡看作某種正常存在的東西,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就像諾亞上方舟時不僅帶了潔淨的動物,也帶了不潔淨的動物一樣。

不過,既然承認了惡的無處不在,那也沒必要興師動眾成年累月地從事消滅惡的徒勞。相反,猶太人常常認為,惡有時還會促使人做些於人類大有意義的業績。猶太人有句名言:“如果人類沒有惡的衝動,應該會不造房子,不娶妻子,不生孩子,不工作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猶太人至高的善乃是虔信和求知,而造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賺錢,勢必讓人忘記虔信或者丟下經卷,這當然是惡的唆使了。有個拉比曾就猶太人離開農業進入城市從事商業,作過神學上的辯解,他說:“要是猶太人像農民那樣整天忙於田裏幹活,那他什麼時候鑽研《托拉》呢?”不過,猶太人與基督徒不同,他們不是把這些世俗活動本身看作惡,而是看作人類正常生存的必要條件甚或前提。上帝本人就經常許諾義人們“生養眾多”,還將財富、子女賜福於他們。這與中世紀基督教修士幽居在黑暗的修道院裏禁欲苦修的自作孽大異其趣。所以,從這裏可以看出猶太人的一種基本心態:惡,隻要導入正常的渠道,就可以驅使人做出功德之舉。這要比單純壓抑惡的衝動有效、有利得多了。這當然不是說對惡就可以不加防範,相反,猶太人有時防範得還特別緊,不肯讓人有一點鑽空子的機會。

從前,有一個青年深深愛上了一個女子。後來青年病倒了,醫生診斷之後,對他說:“你是因為思念太深不能實現,才患了這種病。隻要和你思念的人同房,病一定會好。”這個青年便來找拉比,把醫生的話告訴拉比,請他表達個意見。拉比堅決表示,絕對不能與這個女人發生肉體關係。於是,青年又表示,如果讓這個女人一絲不掛地站在他麵前,也能使他內心的鬱結消除而病愈的話,可不可以這麼做?拉比還是認為不行。既然如此,那麼是否可以讓他和她隔著牆作麵對麵的談話呢?拉比仍然不同意。在《塔木德》中,沒有明白交代這個女性是否已經結婚。在別人問他何以如此強硬地反對這件事時,拉比回答說:“人類應該有貞節,假若一個人以思念很深為理由就可以立刻獲得同房的話,社會的規範就得不到遵守了。”對這則寓言,也不要理解為猶太人熱衷於把人的惡念防範得嚴嚴實實,讓人因為不得發泄而死去活來。拉比知道這個青年一時死不了,說不定純屬裝病。因為本來隻要他履行合法手續結婚就可以了,何必急著同房呢?當然要是對方不愛他或者已經是有夫之婦,那青年即使真的病得要死,也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