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總的態度來看,猶太人相信的還是“防範不如疏導”。猶太人不相信高牆大院關門苦修的寺院或不娶妻子的僧侶。因為這種生活不自然,人的正常欲求得不到疏導,就會越來越強烈,結果造成牆隨欲增,欲隨牆高的局麵。修道院牆的高度成了修士們欲念強烈程度的函數與標誌。而且,牆越高越容易倒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最終必然會使惡的衝動泛濫而出。所謂“凡教師不能沒有妻子,凡拉比不能沒有結婚”,真是智人智語、智人快語。要是為人師表者隻顧忙著在心中“高築牆”,還怎麼教育學生?要是聰明人的基因傳不下來,人類豈不會越來越蠢?猶太人對性中所藏匿的“惡的衝動”是這樣的態度,對其他事情中藏匿的“惡”也持同樣的態度。
拉比本來應當是猶太人的道德典範,但偶爾也有身為拉比的人作奸犯科的。以前紐約曾破獲一起大走私案,結果查出一個拉比,他在牙膏中夾帶鑽石走私。在其他民族中,“德高望重”之人作出這種勾當,一定會激起信徒們的“義憤填膺”,說不定會放火燒掉某所寺院。但猶太人對這類事件的反應卻極為冷靜,甚至可以說十分冷漠。因為他們本來就認為,惡是無處不在的。拉比也是人,身上同樣也可以有惡存在。猶太教信徒的這種富於理智、富於人性敏感的冷漠,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
◇不拘一格
羅馬皇帝和以色列最偉大的拉比關係密切,因為他倆是同一天出生的。有一天,羅馬皇帝派一位使者給拉比帶來口信說:“我有兩件事要做:第一件是我死之後想讓兒子繼位;第二件事是準備讓以色列的太巴列市成為自由關稅城市。可是我隻能先做一件事,但不知該先做哪一件?”由於當時兩國之間的關係緊張,如果以色列人知道拉比回答了羅馬皇帝的問題,一定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因此,拉比無法回答使者帶來的問題。使者回來向羅馬皇帝彙報了事情經過,皇帝便問他:“當你把我的口信說給拉比聽的時候,他正在幹什麼?”使者回答說:“拉比讓兒子騎在自己的肩上,然後把鴿子交給兒子,兒子把鴿子卻放飛了。除此之外,拉比什麼事也未做。”羅馬皇帝馬上明白了拉比的意思,意思是讓他先把王位傳給兒子,然後由兒子讓太巴列市成為自由關稅城市。過了一段時間,使者又送來了皇帝的請教事項:“我手下的官員欺騙我,我該怎辦?”拉比同樣以啞劇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走到菜園裏,拔起一棵菜;幾分鍾,又拔起一棵……羅馬皇帝同樣明白了拉比的暗示,那就是“不要一下子除掉你的敵手,要分成幾次,逐步消滅”。這則故事說明,拉比和羅馬皇帝的私交既沒有損害民族和國家的利益,也沒有違法,那麼是無可厚非的。但當羅馬皇帝向他提出谘詢時,他又不便於當麵回答,而他本人又不願意斷絕這份友誼,所以他隻好采用暗示的方法,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拉比的智慧在於,他既沒有在“說”上違法,也沒有因機械地守法而壓製自己的表達,從而巧妙地解決了這些交織著矛盾的問題,即所謂不可以說,卻可腳踏實地地去做。這難道不是這則故事帶給我們的啟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