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聽信免費開處方的醫生之言。
——《塔木德》
猶太人的習慣是不相信任何人,甚至連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也不相信。於是,這些父母便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世界是複雜的,絕不能輕信任何人。有這樣一則故事正好說明了猶太人的教育法:3歲的約翰有一天和姐姐在客廳裏玩得正高興。這時,爸爸剛從外邊回來,把約翰放到壁爐台上,然後鬆手道:“約翰,跳到爸爸懷裏來。”約翰因爸爸也和自己玩,顯得很高興,笑著往爸爸懷裏跳。可是,當約翰快要落到爸爸懷裏時,爸爸卻突然抽回了手,約翰摔在地上,哇哇地哭開了。小約翰哭著跑到坐在對麵沙發上的媽媽懷裏,媽媽也隻是笑著說:“爸爸真壞!”父親則站在一旁,以嘲弄的眼光望著可憐的上當受騙的小約翰……
猶太人認為這很正常,他們說:“像這樣重複幾次,孩子就自然認為,爸爸也不可相信,這樣他們以後自然就不會輕信任何人。”這種隻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們獨立意識形成的基礎。從小在家庭中,他們便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處,即使父母是大富翁,他們也直呼其名。正是這種平等和獨立思想,使孩子從小就認識到,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可靠,要想生活得舒適,就得靠自己去奮鬥爭取!所以,他們成年之後即年滿18歲後,就開始獨立生活,自己賺錢養活自己!正因為這種從小就開始的教育法,他們很早就能適應社會,找到解決生計的好方法,而且凡事都小心謹慎,很少上當受騙。
其實,生意場上也是最忌輕信的。商場如戰場,一不留神就會遭受巨大損失。猶太人正因為從不輕信別人,不被許多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所以才能在生意場上縱橫捭闔。很有趣的是,他們不僅不相信父親和朋友,而且連自己的妻子也不相信。正因如此,許多猶太人為了避免婚後遇到這些麻煩,就幹脆不結婚,獨身的猶太富翁很多。這正如一位終身不娶的猶太大律師所言:“娶了老婆,她定會覬覦我的財產,為了得到我的財產,說不定什麼時候她就會將我謀殺,我何必冒生命和財產的危險去結婚呢?”
◇讓對方為自己的利害著想
古時候,耶路撒冷的一個猶太人外出旅行,途中病倒在旅館裏。當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經沒有希望時,便將後事托給了旅館主人,請求他說:“我快要死了,如果有知道我死而從耶路撒冷趕來的人,就請把我的這些東西轉交給他。但是,此人必須做出三件聰明的事,否則,就絕對不要交給他。因為我在旅行前對兒子說過,如果我在旅途中死了,誰要繼承遺產的話,必須做出三件聰明的行為才行。”說完,這個人就死了。旅館主人按照猶太人的禮儀埋葬了他,同時向鎮上的人發表這個旅人的死訊,還派人送信到耶路撒冷。他的兒子在耶路撒冷聽到父親的死訊後,立刻趕到父親死亡的那個城鎮。他不知道父親死在哪一家旅館裏。因為父親臨死前曾叮囑旅館主人不要把旅館的名字告訴兒子,所以,他隻好自己尋找。這時,剛好有個賣柴人挑著一擔木柴經過。兒子便叫住賣柴人,買下木柴後,吩咐他直接送到那家有個耶路撒冷來的旅人死在那裏的旅館去。然後他便尾隨著賣柴人來到了那家旅館。旅館主人見賣柴人挑著柴進來,便對他說:“我沒有向你買過木柴。”賣柴的回答說:“不,我身後的那個人買下了這木柴,他要我送到這裏來。”原來,這是那個兒子做的第一件聰明的事。旅館主人很高興地迎接他,為他準備晚餐。餐桌上,有5隻鴿子和1隻雞,除了他以外,還有主人夫婦和他們的2個兒子和2個女兒,一共7個人圍坐在餐桌旁一起吃飯。主人要他把鴿子和雞分給大家吃,青年推辭說:“不,你是主人,還是你來分比較好。”主人卻說:“你是客人,還是你來分。”青年便不再客氣,開始分配食物。首先,他把1隻鴿子分給2個兒子,另1隻鴿子分給2個女兒,第3隻鴿子分給主人夫婦,剩下的2隻,就自己拿來放在盆子裏。原來,這是他做的第二件聰明的事。接著,他開始分雞肉。他先把雞頭分給主人夫婦,然後是2個兒子各得1個雞腳,2個女兒各得1個雞翅膀,最後剩下的整個雞身子全歸了他自己。這便是他做的第三件聰明的事。看到這種情形,主人終於忍不住大聲叱責他說:“在你們國家裏就這麼做嗎?你分配鴿子的時候,我還可以忍耐,但看到你這麼分配雞肉,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你這麼做到底是什麼意思?”年輕人不慌不忙地說:“我本來就無意接受這項分配工作,可是你硬要我接受,所以,我按照我認為最完善的做就是了。你和你太太以及一隻鴿子合起來是三個,你兩個兒子和一隻鴿子合起來是三個,兩個女兒和一隻鴿子合起來是三個,而我和兩隻鴿子合起來也是三個,這很公平嘛。還有,因為你和你太太是家長,所以分給雞頭,你們的兒子是家裏的柱子,所以給他們兩隻雞腳,把翅膀分給你女兒,是因為她們遲早要長翅膀飛到別人家裏去的,而我本人是坐船到此,還要回去,所以取了雞身。請趕快把父親的遺產交給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