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被譽為“猶太智慧的基因庫”,而作為希伯來語音譯的“塔木德”一詞的本意正是“鑽研或研習”。以“書的民族”而著稱的猶太人對讀書確有一種特殊愛好。在大多數猶太人看來,喜愛讀書是一種美德、一種高尚人格的象征,博覽群書的人會備受人們的青睞。曾經長期與猶太商人打交道的日本富商藤田在談及對猶太商人的印象時就深有感觸地說:一旦接觸猶太人,你就會明白,猶太人是“雜學博士”。與猶太人進餐時,他們的話題涉及政治、經濟、曆史、體育、娛樂等各個領域,你不得不為其知識的廣博而吃驚。即便一般認為與商業買賣沒有多大關係的東西,猶太人也有相當的了解。比方,棲息在大西洋海底的魚的名字,汽車的結構,植物的種類等等,其了解的程度幾乎與專家相同。這些廣博的知識不僅豐富了猶太人的話題和人生,而且對猶太人做出正確的判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以色列,猶太人嗜書如命的特點得到了更為明顯的體現。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以色列每年出版的圖書達2000種以上(不包括教科書和再版書),14歲以上的公民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共4000多所,平均不到1000人就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在全國580萬居民中,辦借書證的就有100萬。就全世界範圍來看,以色列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比例上,都位居世界第一位。此外,以色列出版的各種刊物達890多種,報紙29種。在街頭的報刊亭裏,每天都可以買到當天出版的《紐約時報》、《泰晤士報》、《世界報》等西方各大報紙。總之,猶太民族是名副其實的“書的民族”、“知識的民族”。正是在這種刻苦求知的優良風尚的滋養下,猶太人形成了獨特的教育觀。
◇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
“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這是以色列開國元勳本裏安的名言。在猶太人的曆史傳統中,宗教和文化教育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猶太人看來,人一生有三大義務,而教育子女當位列其首。《聖經·申命記》中說:“聽著,唉,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唯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須銘記在心。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都要談論它們”。《聖經·箴言》更明確地告誡以色列人把教育兒童作為畢生最重要的事情,如:“父親要給子女的教誨,就是智慧之言”;“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背棄你母親的教導。”猶太人之所以如此強調成人對子女的教誨與指導,是因為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虔誠、平和、優雅的個人性格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中世紀以來,遍及歐美的猶太社團都極為重視教育與學術研究。盡管“世界對猶太人的態度是黑暗的,但學術的光不會熄滅”。為了讓孩子成為有知識的人,猶太人對教育懷著極高的熱忱,“上學成了他們的期望,智力受到讚揚,高學位為他們所追求”。以色列建國以前,猶太複國主義者就試圖把教育作為複國的手段之一。建國以後,以色列曆任領導都很重視教育。用前總理夏紮爾的話來說,“教育是創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前總統納馮教授在卸職以後又勤勤懇懇地當上了教育部長,而且還幹得極為投入。這在其他國家是極為罕見的,而在以色列卻十分平常,其原因就在於他們真正認識到了“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前提”。著名科學家卡齊爾1978年卸去總統職務之後,毅然來到了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和特拉維夫大學從事學術研究,並常常給學生上課,三尺講壇成了他的工作領域。以色列曆任政府盡管所麵臨的客觀環境不盡相同,施政綱領也各有差異,但在教育問題上的政策卻始終如一。它們都“遵循前輩的傳統,把教育視為以色列社會的一種基本財富以及開創未來的關鍵。教育製度的目標,是把兒童造就成這個由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共處的民主和多元社會中富有責任感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