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極度重視教育(1)(1 / 3)

學習是最高的善。

——《塔木德》

19世紀末,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前往《聖經》中所說的“流奶與蜜的地方”巴勒斯坦,結果,那裏滿目瘡痍的破敗狀況令他無比震驚:大地裸露著難看的胸膛,昔日的田園已變成瘴氣迷漫的沼澤,山丘光禿,梯田坍塌,風沙撲麵,到處是汙穢的垃圾……這位文學大師開始是震驚,繼而絕望,他以令人窒息的筆調寫道:“在所有景色淒涼的地方中,巴勒斯坦首當其衝……這是一塊沒有希望的、令人沉悶的土地。”然後他歎息著離去。一個世紀過去了,世世代代猶太人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隨著以色列的成立,巴勒斯坦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帝的選民”猶太人以自己的智慧創造了一係列的神話:經濟上,以色列不僅是世界上的工業強國,而且成為世界農業強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近8000美元的水平。以色列其棉花產量居世界之冠,並有許多農產品大量出口。教育方麵,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係,每年的人才供大於求,16歲以下的兒童全部接受義務教育,文盲已基本掃除,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學畢業生占全國總人數的10.5%(猶太人中占12%),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的。此外,以色列的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居世界前列,每年人均讀書比例居全球之冠。慨歎之餘,人們不禁要問,一個500萬人口的彈丸小國在短短幾十年內怎麼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這就是極度重視教育的結果。猶太民族以尊重知識、注重教育而聞名於世。《聖經·箴言》就告誡人們:“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行尊榮”。早在上古時代,猶太人就熱衷於教育,並已開始形成自為一體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流散時期的猶太人,麵對艱難的生存環境,始終把教育視作一種至高無上的神聖事業,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以色列建國後,極為響亮地提出了“教育興國”的口號,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備而有效的教育體製,使發達的教育事業成為這個年輕國家創造奇跡的堅實基礎。正是這種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使猶太人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文化水準很高的群體,並為人類的思想、文化寶庫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

◇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

在猶太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上坐著許多腰纏萬貫的大富翁和一位窮困潦倒的拉比。在言談中,富翁們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額財富,互相爭執,不可開交。這時,窮困的拉比說出了自己的高見:“要論財富嗎?還是我最富有,隻是現在我還無法證明這一點。”好像冥冥之中果真有上帝的安排一樣,航行途中,一群海盜無情地襲擊了這艘船,富翁們引以自豪的財富被洗劫一空,個個都成了身無分文的窮光蛋。海盜離去之後,這艘船因為缺乏繼續航行的資金不得不停泊在一個港口。船上的乘客都下了船,隻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謀生。這位拉比因為擁有知識而被人們所器重,他被當地的居民請去當了教師,在他們的眼裏隻有高尚而幸運的人才能從事這一職業。而那些與拉比同行的富翁卻朝不保夕,艱難度日。後來,富翁們由衷地告訴拉比:“還是你說的話對,擁有財富的人會一夜之間失去一切,而一個有學問的人會永遠富有。你擁有學問就等於擁有了一切。”猶太人從這則故事中得出的結論是:“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是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這種觀念並非一時的看法,而是早已植根於猶太民族的腦海之中。《塔木德》聖典,就充分體現出猶太人的求知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