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極度重視教育(2)(2 / 3)

◇學校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學校作為教育的場所,長期以來在猶太人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古時期,家庭教育被文人先知們視作維持民族傳統的重要環節,因而受到極大的重視。當時的社會教育還極為有限。“巴比倫之囚”以後,猶太人逐漸形成了以會堂為中心的猶太學校。後來,學校逐漸脫離會堂成為獨立的教育場所。流散時期的猶太人極為注重學校教育,在每一處站穩腳跟後就立即創辦學校,使學校與會堂一樣成為猶太社團存在的標誌。在中世紀的猶太教育中,由於宗教教育占有主導地位,所以各式各樣的科來爾經學院及律法學校比比皆是。近現代以來,世俗教育逐漸發達,許多猶太學校成了傳播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猶太人對學校教育的高度重視從上海猶太難民身上可以略見一斑。20世紀30年代,在納粹德國的滅猶政策下,大約有3萬名德、奧猶太人遠渡重洋在黃浦江畔登陸,來到了萬國商埠上海灘。由於他們是以逃亡難民的身份前來的,許多人窮困潦倒,生活無著。來到上海之後,生活稍有安頓,猶太人便急於為自己的孩子尋找求學的地方。“他們竭盡全力,不使其子女被剝奪受教育的機會”。在著名的猶太財團嘉道理家族的慷慨援助下,1938年和1939年抵達的120名兒童被送進了上海猶太學堂,他們的學費由嘉道理家族主持的“上海猶太青年協會”代付。由於上海猶太學堂已人滿為患,陸續而來的難民兒童又日益增多,因此,上海猶太社團又辦起了幾所難童學校,其中最有名的是“上海猶太青年學校”(即嘉道理學校)。這裏聘請了經驗豐富的教員,傳授數學、美術、曆史、語言(包括漢語、英語、法語)等世俗課程。由於紀律嚴格、培養有方,“到1946年,該校的高年級學生參加了正式的劍橋高級考試——並在競爭中取得成功。而那些前往美國的學生,也在這個基礎上進了大學”。一位參觀者在觀看了嘉道理學校後欣然留言:“歡樂的笑聲一直回蕩在這個已經忘記怎樣笑的世界”。當時親身經曆過上海猶太社區生活的一些難民,在回憶這一段歲月時也深有感觸地說:“青少年教育是上海猶太人生活中一個陽光閃耀的方麵”。

猶太人在開發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的過程中,也對學校教育寄予了很高的希望。1919年,當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與當地的阿拉伯人還處在激烈的衝突之中的時候,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就已動土奠基。此後,不斷升級的阿以衝突及連續出現的資金困難都未能阻止它的進程,1925年,希伯來大學終於投入使用。以色列建國之後,把學校建設列入了國家計劃的主要日程,在短短的幾年中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各級學校。如今小小的以色列卻擁有7所世界一流的大學,這些學校擁有宏偉壯麗的校園、先進的設備以及豐富的藏書,吸引了許多外國學生,每年都有許多留學生到以色列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