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避開選股的主客觀陷阱(1)(3 / 3)

某年,針對以做糧食為主的滬市某上市公司,莊家為了出貨,在8元的高位放出消息說:××機構要向上做這隻股票……在傳聞的刺激下,當時周圍有好幾個大戶都大手筆地吃進了這隻股票,但後來有幾個嗅覺靈敏的投資者發現盤麵感覺不對而割肉離場,但幾個動作慢的、還抱著幻想的投資者,至今股票還在高位套著。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也許是貨沒有出盡,後來又假借洋人之口在媒體上放言:稱該公司的股票具有長期投資價值。老外都想買,更何況普通的投資者了。

後來這隻股票在老外的號召下,還真放量了,但不是上漲而是下跌,估計當時是機構在出貨,不明真相的散戶在接貨,現在這隻股票的年報也出來了,不是盈利而是虧損,當初輕信傳聞而沒有離場的投資者損失70%以上。

二、傳聞陷阱之二:為了拉抬股價,往往會給自己做莊的股票製造些傳聞

先出些壞的,打壓股價以便自己更多地吸籌,到了一定階段,開始狂拉股價,在散戶投資者猶猶豫豫不知是否該買入時,又猛出利好傳聞,誘散戶入局,而莊家卻開始出貨。而這些公司大部分在利益的麵前倒下了,與莊家配合得天衣無縫。最後受損的還是不明真相的中小投資者。

對於股市傳聞陷阱筆者認為,一方麵投資者不應輕信,應靠自己嚴謹的分析和個人的判斷決定股票的買賣;另一方麵,管理層應該強化信息披露的力度,使各種沒有根據的虛假傳聞沒有市場。並且對於配合莊家散布虛假信息的行為一旦查出,應嚴懲不待。

(第三節)上市公司作假六招看通透

上市公司管理層良莠不齊,在特殊情況下,個別公司會作假,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看穿這些騙局,是股民不落入公司陷阱的必要條件。下麵,就六種常見的作假方式進行分析。

一、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

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還是經營涉足範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複合形的多元架構。其向公眾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範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製、共同控製、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並數據提供了一個平台。《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實施以後,對關聯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但由於上市公司關聯方關係錯綜複雜,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製的大股東故意向中介監督機構隱瞞關係和關聯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機構的審計不深入,過於相信上市公司的一麵之詞,利用關聯方交易粉飾財務報告的情況就難以杜絕。

二、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利行為

每到年底,各家“T”類或準“T”類公司為避免停市摘牌厄運,挖空心思,利用各種形式的重組和資產轉讓、股權轉讓等“一錘子買賣生意”方式調節報表,扭虧為盈,涉險過關。還有一些本來有較好業績的企業,為了給人以高成長的印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縱二級市場價格等),“大幅”增長利潤。實際上,這種通過債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並不是總能得到,由於主營業務沒有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後,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資者則因為隻看重企業表麵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三、賬麵資產與資產本身的實際價值背離,資產負債表中的虛擬資產大量滲透

仔細閱讀往年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會計報告,不難看出,在資產負債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資產類項目的待處理財產損溢、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等較直觀的虛資產部分在許多公司中占有較大的數額,有的公司高達千萬餘元,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以往年度不穩健的會計政策造成的後果,同時也是未來必須用盈利來消化的包袱。這還不算,另外還有一部分隻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東西,即應收賬項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壞賬?存貨中有多少滯銷、貶值、甚至報廢的部分?固定資產中到底有多少與現實公允價值背離較遠的部分,有多少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可預見的經濟效益但仍反映在賬表上的固定資產,還有無形資產部分等等,實際上往往隻有在企業最終清算時虛實差別才充分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一遇到清算清盤時、重組時、改製時就會出現“大窟窿”的原因。當然,新的《企業會計製度》在某種程度上正在通過充分計提各項減值準備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相信有相當多的企業由於曆史、重組、置換、計提、設備更新、技術發展等諸多原因存在著資產嚴重脫離其實際價值甚至虛擬資產的情況。

四、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公開或隱形占用其配股資金,風險揭示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