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避開選股的主客觀陷阱(1)(2 / 3)

在對行情的分析中,對價格變化的研究永遠是排第一位的:漲了還是跌了;

在漲還是在跌。其他研究都必須圍繞著這個中心。震蕩指標(或稱擺動指標,諸如KDJ、RSI、MACD等)試圖從漲跌的時間、力度等角度來研究趨勢以及“頂”和“底”,但其最終隻能佐證價格研究結果,很難單獨作標準。

股市是一個很特殊的博弈場:它首先不像賭大小點,不是對就是錯;它允許“對”一部分或者將“對”通過相當長的時間來實現,而“錯”則是你認為是錯就肯定是錯了。股市也不像不同段位的棋手之間的對弈必須要通過讓子、讓先等辦法才能將大家置於同一起跑線;股市裏大戶和散戶的機會基本上是無差別的,雖然大戶能在操作上可以比散戶靈活,但是這種靈活也需要相當的技巧。經常能遇到(或聽說)的某某股民投資1萬元(或幾萬元)翻了多少多少倍,卻不大容易聽說某大戶投資幾百萬元現在已變成幾千萬元,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資金越大,在操作過程中心理要承受的壓力就越大。而心理狀態的好壞常常能在根本上決定一個人的成與敗。在股市,無論你投入多少資金,其盈虧總是呈比例的:投入1萬元盈虧2000元和投入10萬元盈虧2萬元都是20%;假如你在心理上不能承受一定值的浮動盈虧變化,則幾乎意味著你無法從事股票投資。例如:以投資5萬元為例,當盈利超過1000元時不過相當於2%,但你若聯想到很多人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幾百元,而據此迫不及待地了結的話,在浮虧1000元時你更會難以承受如此“打擊”(1000元可以買多少斤肉、下多少回館子、買多少件衣服啊!),而2%的波動幾乎是天天都可能發生的。散戶把小賺即清倉稱為“見好就收”,而遇虧則扛,不解套不出局,結果越套越深就愈無法出局,此時,則自我安慰“作長線投資”,這一“長”就有可能長達一年甚至更久。這種股民又怎能適合在股市上混呢?

任何大的下跌行情都是從小的調整開始的,而小的調整一旦結束又經常引發新一輪升勢,這就是一個兩難命題:怎麼知道誰將導致大的下跌行情誰又是新一輪升勢的前奏?解決這個問題有幾個辦法:一、看目前處在什麼浪況;二、看該浪的基本目標到達了沒有;三、看均線組合是否未因“調整”而被破壞;四、設置必要的止盈(損)位。別忘了,市場永遠是對的。此外,“低賣高買”也無妨:隻要“高買”後能再“高賣”就行了。關鍵是要持倉持得心裏踏實。

一般來講,“簡單的就是最好的”,但是,“簡單”到“最好”的境界仍然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

發現“低”和“頂”都是不實際的;同時,也是不必要的。對於每一位股民來說,如果能夠在大多數時間買到買之後很快開始上升的股票,隻要一直能保持這種狀態,則無論每次淨盈利率能達到多少,其累計結果都將是極為可觀的。

炒股並無絕對正確的模式,同一時間是集中全部資金做一隻股票還是幾隻股票,是始終保持滿倉還是1/n倉,其結果好與壞完全取決於操作者本人的綜合情況。好的建議是“能讓您的心態達到最佳境界的操作模式就是最好的”,換言之,最好的僅僅是針對具體的人而言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當然,有一點還是可以明確的:即在大盤(指數)處於上升趨勢時,“滿倉”的風險相對小,反之則大。

對於絕大多數股民而言,“炒股”最難之處是不知如何從上千隻股票中去發現“潛力股”以及如何判斷其投資價值,在操作結果上往往表現為“買進--套牢--割肉(或解套)--再買進--再套牢……”的惡性循環。在這種循環中,股民自我安慰“自己是作長線投資”的說法是不成立的,買一次股票一套就是一年甚至更久,其結果往往是:或在底部割肉(套得精神接近崩潰)或在剛解套時(也就是大升勢之始)匆匆出局,如此既長線又無利可圖,說明其對任一隻股票的未來結果都是無力把握的,久而久之其有限的資金就會在割肉和交稅中“蒸發”殆盡。

“遊戲規則”往往都不複雜,複雜的是利用規則成為贏家。圍棋規則是輪流落子,桌球規則是以白球擊目標球,都不複雜;但是,未經正規訓練的人一定是輸家,即使你知道下“三.三”可以活角或偶爾能進幾個球入袋,但都不能扭轉整盤“輸”的局麵。炒股也是如此,完全不懂分析的人大約是極少數,有一定見解的則比比皆是;而事情壞就壞在“有一定見解”又沒有“一定”到能盈利的程度,這可就麻煩大了。

(第二節)股票投資小心傳聞陷阱

自古以來股市就是一個傳聞滿天飛的地方,各種傳聞每天都通過不同的渠道充斥著投資者的聽覺。一些投資者由於輕信了傳聞,導致誤入傳聞陷阱的事時有發生。

一、傳聞陷阱之一:配合莊家出貨,散布傳聞讓散戶跟風接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