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組織結構或領導層次的中間位置,決定了中層領導不僅是管理者和領導者,同時也是被管理者和被領導者。要做一個出色的中層領導,就必須同時扮演好這四種角色,在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能力的同時,與上下共同建立並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這種特殊的身份特征,要求中層領導者必須了解上情和下情,及時地進行上情下達與下情上報,做好上級領導與下屬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充分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中堅作用。
1.1把握“下情”,吃準“上情”
作為一名中層領導,無論是貫徹落實上級領導的指示精神,還是檢查指導下層的工作,或者向上級領導彙報,都要從實際出發,把“上情”與“下情”有機結合起來,尋求創造性工作的規律和方法。
1.1.1按照“上情”理順“下情”
所謂“上情”,就是通常所說的“上頭精神”,也包含領導精神。
所謂“下情”,是指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客觀實際情況,其中人員素質、群眾情緒等具體狀況,都包括在內。隻有把上情和下情結合起來,才能在工作上融彙貫通,應對自如。但是這並不是說隻要吃透上情、掌握下情,就可以做好應做的工作了,比如有的中層領導對上情和下情都很熟悉,但工作卻起色不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情與下情結合得不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結合也是一種創造。要做到上情下情有機結合,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普遍的東西具體化
上級的精神是管全局、管方向的,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各單位各部門情況千差萬別,執行起來不可能是一個步伐、一套模式。對那些有明確要求的、普遍適用的政策,應研究貫徹實施具體辦法,認真組織落實;對那些隻提供了政策思想和一般原則的,就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做出切實可行的具體規定和細則。另外,在工作安排上,也要根據各自情況,允許進度有急有緩,順序有先有後,不要搞一刀切,跟著別的單位跑,跟著別的部門跑。這就要求把原則的東西、普遍的東西具體化,也就是說,究竟到我們這個地方、這個部門應當怎樣辦,要拿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意見來,而不能照抄照轉,上下一般粗。這就必須處理好上級政策的普遍適用性與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差異性的關係。如果隻強調前者而忽視後者,就會把上級政策變成生搬硬套的教條;如果隻強調後者而否定前者,就忽視了上級政策的普遍指導作用,工作就容易脫離正確的軌道。
一般的東西典型化
一般地執行上級指示,隻能帶來工作的一般化。而如果樣樣工作都一般化,就談不上什麼創造性,事業就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要想克服工作上的一般化,就必須把上級的方針政策形象化、典型化。多抓些典型事情,這樣,認識提高了,思路開闊了,更多更好的經驗和模式就會層出不窮,工作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不至於停留在一般的傳達貫徹水平上。
理論的東西實踐化
把上情下情有機的結合,也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因為,上麵的政策由於是針對全局而言的,原則的東西多一些,所以理論色彩也就濃一些。從事實際工作的中層領導要想把這些精神落到實處,就必須善於把上級的理論變成活生生的實踐。這就要求中層領導者要認真研究具體問題,使上級領導的精神及時在下級實踐開來。要做好“上情”與“下情”的有機結合,必須對“上情”和“下情”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這樣,才便於中層領導更好地開展工作。
1.1.2顧上和顧下都很重要
得人心者多助,失人心者寡助。中層領導應把顧上與顧下結合起來,才能做到真正的得心應手和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
中層領導要想同上級領導和諧相處,成為上級領導的“心腹”和“紅人”,必須“直遷相濟”把“顧上”與“顧下”結合起來。顧下不顧上,是與上級領導相處的一大忌諱;隻顧上,不顧下,也同樣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很大麻煩。
顧上不顧下,容易失去人心
群眾最痛恨那種對上級笑臉相迎、曲意巴結,對下級冷若冰霜、不聞不問的中層領導。那樣做即使取悅了上級領導,也隻能是暫時的。但對下卻失去了人心,這對中層領導來說則意味著:
(1)不可能從下級那裏了解到確實的情況,不會得到他們更多的支持和保護。
(2)上級領導不會從群眾那裏聽到對中層的讚揚聲。最終,他也不會重用名聲敗壞,口碑低下的人作為心腹。
中層領導失去了群眾,失去了人心,就像莊稼沒有水,會逐漸枯萎,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顧上不顧下,難於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