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中層領導運用表揚和批評的法則(2)(1 / 2)

中層領導放下架子,還可以把自己置於次要的位置,突出自己的下屬,表達自己對下屬的表揚之情。陳(毅)、粟(裕)大軍在孟良崮戰役中消滅了張靈甫的王牌師後,名聲大振,受到了廣泛的讚譽。一次,毛澤東見到粟裕時,幽默地說:“孟良崮戰役打得好,打得很突然,有兩個人沒想到,你猜猜是誰?”粟裕先猜了一個說:“蔣介石沒想到?”毛澤東說:“對,另一個是誰?”粟裕又猜了何應欽、張靈甫,毛澤東說不對。粟裕猜了半天卻沒猜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毛澤東望著他大惑不解的樣子,爽笑道:“另一個人就是我。”毛澤東先是作為上級領導,對陳、粟的孟良崮之戰做了一般性評價,然後話鋒一轉,用巧妙的問話和回答,突出強調了陳粟戰略戰術的高妙之處。正如麵對攝像機,毛澤東巧妙地把自己的下屬推到鏡頭的中心位置,而自己則留在角落裏鼓掌,這既表現了他對陳粟戰績的高度評價,更使人體味到毛澤東同下屬之間隨和、融洽的關係。在這裏,他把自己擺在相對於下屬的次要位置,使自己的表揚實實在在,發自肺腑,哪位下屬能不為之動容?“架子”在這裏也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17.2.5表揚應該配以行動

有的領導不能說口才不好,也不能說不善於表揚下屬,但並不能把下屬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許多領導都犯有類似的錯誤,就是把口頭表揚作為經常的廉價獎賞,不冷不熱地隨便地拋給下屬,在很多下屬看來,這樣的表揚無異於哄小孩,有和沒有一個樣。正如有人評價自己的領導說:“光說人話,不辦人事。”

由此看來,領導對下屬的長處和優點表示賞識和肯定,僅憑幾句表揚的話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實際行動,也就是要求領導要關心和體貼下屬,讓人覺得他在充分地表達對人才的尊重和愛護。

蔣介石就很注意表達自己對下屬的器重、賞識和厚望,以此來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蔣介石為了掌握下屬的情況,專門搞了一本小冊子,記載著師級以上官員的字號、籍貫、生日、喜好、親緣以及一般人不太在意的細節。少將以上的官員他都要請到家裏吃飯,由蔣經國作陪,飯後總要合一張影,這些做法無疑大大地抬舉了下屬的身價。蔣介石給下屬寫信也習慣地稱兄道弟,還用字號,以示對下屬的欣賞。蔣介石很懂得傳統習俗中的人情世故,他對下屬的名號、生辰八字、籍貫記得滾熟,很善於利用別人的生日大作文章,使下屬往往感到受寵若驚。雷萬霆調任他職時,蔣介石召見了他,並說“令堂大人比我小兩歲,快過甲子華誕了吧!”雷萬霆一聽,眼淚都快下來了。激動地說:“總統日理萬機,還記著生母的生日!”蔣介石寬慰他說:“你就放心地去吧!到時我會去看望她老人家,為她老人家添福增壽。”雷萬霆看到蔣介石如此器重、關心和賞識自己,自然死心塌地地成了蔣的心腹。當然,蔣介石對下屬的賞識和表揚也是區別對待,愛官的給官,愛錢的給錢,愛地盤的給地盤,對像陳布雷這樣既不愛官又不貪財的知識分子,他也有辦法對待。當陳布雷50歲生日時,蔣為他寫“寧靜致遠,淡泊明誌”八個字,並附記:“戰時無以祝壽,特書聯語以贈,略表向慕之意也。”蔣介石這一做法非常虛偽,但陳布雷並沒有悟出來反而死心跟蔣走,最後在極度失望中自殺,棄暗不肯投明,也算是一言殺士了。

口頭表揚必不可少,但如果僅僅限於口頭,則下屬就會懷疑中層領導表揚的誠意和價值,而一絲一毫的關心與體貼的實際行動則是最樸素、最實在、最真誠、最珍貴的表揚和肯定。領導讚美的一句話可能三二天就忘了,但領導為表示表揚和肯定而做的一件事卻往往使人銘記於心,乃至終生難忘。在現代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社會裏,單純的領導與被領導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人性化受到人們的青睞。關心人才、愛護人才、珍惜人才、尊重人才成為良好的社會風尚,在中層領導和下屬之間摻入了感情和友誼的因素,對開展工作極為有利。這種方法有可能使中層領導變成一個富有人情味的權威。

17.2.6表揚可以借口於人

《三國演義》中,貂蟬就曾經用過這種表揚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一回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貂蟬曰:‘妾在深閨,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以為當世一人而已。誰想反受他人之製乎?’言訖,淚下如雨。布羞慚滿麵,重複倚戟,回身摟抱貂蟬,用好言安慰。”貂蟬話的前半句,就是借口於人,把呂布捧上了天,後半句又陷之入地,這就使得呂布深感愧對貂蟬對自己的讚揚與敬慕,不覺“羞愧滿麵”。可以說,貂蟬這夾以涕泣的數語,對呂布後來反殺董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