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讓工作更加組織化
工作組織化就是工作目的、工作任務明確後,能不能很好的實現,全在於進行合理的組織工作。西方一位管理者深有體會地說:“領導者最大困難之一是組織自己的時間。”
中層領導組織工作首先要做好選擇、區分的工作,剔除那些完全沒有什麼價值或者隻有很小意義的工作,接著再排除那些雖然有價值但由別人幹更合適的工作,最後再剔除那些你認為以後再幹也不要緊的工作。
對於那些必須目前就幹的工作,也要很好地進行組織。組織工作的方法有多種,它們既可以單獨使用其中的一條,也可以互相配合作用。
(1)綜合。即在同一時間內綜合進行多項工作。我們說辦事要有順序,並不是說在一段時間內隻能辦一件事,而是運用係統論、運籌學原理,可以同時綜合進行幾項工作。
(2)結合。即把若幹步驟結合起來,例如兩項或幾項工作,它們既互不相同,又有類似之處,互有聯係,實質上又是服務於同一目的的,因而可以把這兩項或幾項工作結合為一,利用其相同或相關的特點,一起研究解決。這樣自然就能夠省去重複勞動的時間。
(3)重新排列,即改變步驟的順序,也就是要考慮做工作時采取什麼樣的順序最合理,要善於打破自然的時間順序,采取電影導演的“分切”、“組合”式手法,重新進行排列。例如一天工作下來很疲乏,晚上又要上夜校,那麼就應該把休息時間提前,從床上移到其他地方,如在公共汽車上趁機閉目養神,可保證晚上精力充沛。
(4)變更。即改變工作方法。改變工作的手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分析改善方式”,即對現行的手段方法認真仔細地加以分析,從中找出存在的問題即找出那些不合理和無效的部分,加以改進,使之與實現目標要求相適應。一種是“獨創改善方式”,即不受現行的手段、方法的局限,在明確目的基礎上,提出實現目的各種設想,從中選擇最佳的手段和方法。
(5)穿插。盡可能把不同性質的工作內容互相穿插,避免打疲勞戰,如寫報告需要幾個小時,中間可以找人談談別的事情,讓大腦休息一下。又如上午在辦公室開會,下午到群眾中去搞調查研究,等等。
(6)代替。即把某種要素換成其他要素。如能打電話的就不寫信,需要寫信的改為寫便條,需要每周出訪的改為隔周一次,在不出訪的那一周裏,可用電話來代替出訪。
(7)標準化。即用相同的方法來安排那些必須時常進行的工作。比如,記錄時使用通用的記號,這樣一來就簡單了。對於經常性的詢問,事先可準備好標準答複。
18.2.4讓工作更加簡單化
簡單化就是化繁為簡,善於把複雜的事物簡明化,是防止忙亂、獲得事半功倍之效的法寶。工作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善於把複雜的事物簡明化,辦事又快又好,效率高;而有有卻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迷惑於複雜紛繁的現象中,結果隻能陷在裏麵走不出來,工作忙亂被動,辦事效率極低。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唐納德·C·伯納姆在《提高生產率》一書中講到提高效率的“三原則”,即為了提高效率,每做一件事情時,應該先問3個“能不能”,即: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把它與別的事性合並起來做?能不能用更簡便的方法來取代它?根據這個啟示,我們在檢查分析每項工作時,首先就問一問以下6個問題:
(1)為什麼這個工作是需要的?是根據習慣而做的嗎?可不可以把這項工作全部省去或者省去一部分呢?
(2)這件工作的關鍵是什麼?做了這件工作之後會出現什麼過去沒有的新效果?
(3)如果必須幹這件工作,那麼應該在哪裏幹?既然可以邊聽音樂邊輕鬆地完成,還用得著呆在辦公桌旁冥思苦想嗎?
(4)什麼時候幹這件工作好呢?是否考慮到放在效率高的寶貴時間裏幹最重要的工作?是否為了能著手進行重要工作,用整天的時間去使工作條理化,結果把時間用完了,而所料理的隻不過是些支離破碎的事情?
(5)誰幹這件工作好呢?是自己幹還是安排別人去幹?
(6)這件工作的最好做法是什麼?是應抓住主要矛盾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是應采取最佳方法而提高效率?
接著在對每一項工作分析檢查之後,隨之采取如下步驟:
①省去不必要的工作。
②使工作順序合理,幹起來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