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飽和的特區化妝品市場
觀察
作者:韓俊儀
因毗鄰香港,深圳當地消費市場所表現出的特征與香港密切相關。一言以蔽之,深圳既受益於香港,亦受其牽製。而深圳本身關內關外之分,也影響著當地的商業發展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特區曾創造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而今它同時擁有經濟特區、副省級城市、全國計劃單列市、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等多重身份,是全國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之一。
因為與香港僅一河之隔,加上深港兩地交流日益密切,深圳當地消費市場所表現出的特征與香港密切相關。一言以蔽之,深圳既受益於香港,亦受其牽製。深圳市零售協會調查數據顯示,港澳每年分流深圳的消費額超過200億元。
即便如此,當地商家從不敢輕怠消費者,畢竟深圳居民居高不下的消費力是不爭的事實。以化妝品市場為例,其早已進入白熱化競爭狀態。渠道方麵,百貨、KA賣場,以屈臣氏為首的外資連鎖和以千色店為代表的本土連鎖,以及零散分布的單體專營店已經伸入到深圳市的各個街區,到了無孔不入的境界。總體而言,深圳的專營店生存狀態跟很多發達城市類似,受百貨和KA賣場擠壓嚴重,產量偏低。但因關內外經濟水平相差較大,情況略有不同。品牌層麵,國際大牌與本土品牌在拚命廝殺,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結構,部分本土品牌在深圳嚐到了甜頭。
渠道競爭趨於白熱化
作為中國首個特區城市,深圳的居民消費力不可小覷。僅東門、華強北、南山、人民南、華僑城、深南中、寶安和龍崗八大商圈就容納了大大小小200多家百貨和KA賣場。從定位高端的茂業百貨、太陽百貨,到走大眾路線的中海商業城、群星廣場、免稅商場,再到華潤萬佳、沃爾瑪、新一佳等KA賣場,加上數不清的精品店和專營店,可以滿足各個層次消費者的需要。
然而,這對於廣泛鋪貨的化妝品而言,渠道之間的廝殺就更為激烈了。而由於當地人偏愛去香港購買價格更低的奢侈品,深圳百貨渠道業績表現並不理想。一份由深圳零售商業協會發布的“2011年度深圳連鎖經營50強企業”榜單或許能說明問題:前5名中,KA賣場拔得頭籌並占據3席,百貨店僅占據1席。
這與當地資深化妝品代理商劉臻(應當事人要求此為化名)的說法不謀而合:深圳人更喜歡去KA賣場買日用品。據其估測,就化妝品在實體渠道的銷量而言,除去香港分流的部分,KA賣場的化妝品銷量約占到深圳全年化妝品消費總量的40%,百貨頂多能占到30%,剩下30%由專營店等業態分攤。
“關外龍華鎮一條街道上,1000米範圍內就有萬佳和佳華兩家賣場,旁邊還有四家化妝品專營店,6家網點同時賣一個護膚品牌,但每家每月還能維持八九萬元的銷量。”不過劉臻又進一步補充道,因為化妝品銷售網點分布過於密集,KA賣場過於強勢,直接導致深圳的專營店單產普遍低於閩浙等省份。
事實上,由於絲芙蘭、屈臣氏、萬寧三大國際連鎖係統在深圳布點密集,總門店數超過60家,留給本土專營店的生存空間確實少得可憐,何況深圳還有一家全國知名的千色店連鎖(目前在深圳有27家店)。也因此,嬌蘭佳人在深圳並未有太大發展(僅有5家店),跟大本營廣州過百的店麵規模相比差距甚大。
除此之外,當地上規模的專營店連鎖還有依斯卡、晨悅、妍麗。其中,依斯卡店鋪最多,在深圳有60多家,另有40多家分布於廣州、中山、東莞、溫州等地。劉臻透露,依斯卡在深圳有自己的化妝品工廠,通過發展“依斯蘭卡”和“阿汶”等自有品牌來支撐門店利潤。由於老板為人低調,其門店業績甚少有人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