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思想家管人語錄(5)(1 / 3)

林肯果然去見史丹頓,他知道自己簽發了一項錯誤的命令,於是收回了命令。隻要是有誠意的批評,是以知識為根據而有建設性的批評,林肯就非常歡迎。

馬修·布拉許是華爾街四十號美國國際公司的總裁,早年他對別人的批評也很敏感。他說他當時急於要使每一個人都認為他非常完美。要是他們不這樣想的話,就會使他憂慮。隻要哪一個下屬對他有一些怨言,他就會想法去取悅他。可是他所做的討好這個下屬的事情,總會使另外一個人生氣,然後等他想滿足那個人時,又會惹惱另一個人。最後他發現,他越是想討好別人,以避免別人對他的批評,就越會使他的敵人增加。所以最後他對自己說:“隻要你超群出眾,你就一定會受到批評,所以還是趁早習慣的好。”

這一點對他有很大幫助。從那以後,他決定盡他最大能力去做任何事情,把他那把破傘收起來,讓批評他的雨水從他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他的脖子裏。

但是,當你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時,你是回罵呢?還是“隻笑一笑”呢?

林肯要不是學會了對那些罵他的人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承受不住內心的壓力而崩潰了。他寫的如何處理別人對他的批評,已經成為一篇文學上的經典之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將軍曾經把其中經典的話抄下來,掛在他總部的寫字台後麵的牆上;而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把這段話鑲成鏡框,掛在他書房的牆上。

所以,當你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時,請記住這樣的原則:“盡你最大的可能去做,然後把你的破傘收起來,免得讓批評你的雨水順著你的脖子後麵流下去。”

隻有缺乏智慧的人才會為自己的錯誤尋找借口,強詞奪理。這樣做,隻能使自己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而一個勇敢的、豁達的、能承認錯誤的人,往往能贏得他人的諒解和敬重。

獨具風格的作家艾柏·赫巴就很懂得這個道理。他那尖銳犀利的筆觸常常引起一些人的強烈不滿。但是他總是以獨特的處理矛盾的方式,使他的敵人成為他的朋友。有一次,一位讀者寫信把他痛罵了一頓。他把信讀了好幾遍,然後給這位讀者寫了一封回信。他在回信中說:“回想起來,我也不能全部同意自己的觀點。我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昨天寫的東西,今天就不一定很滿意了。我很高興你對我的作品的看法,在你方便的時候,我歡迎你駕臨,我們還可以進一步交換意見。感謝你的誠意。”

麵對這樣一個對待批評的人,你還能說什麼呢?

當你是正確的時候,不妨試著用溫和的、巧妙的方式使對方同意你的看法。而當你一旦錯了,你就要迅速而誠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千萬不要忘了這句古話:“用爭辯的方法,你不可能得到滿意的結果;用讓步的方法,你的收獲會比你預期的要多得多。”

作為領導應當正視別人的批評,不假思索就予以拒絕,隻能在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克裏斯·阿吉裏斯管人語錄

馬可用來拉車,牛也可用來拉車,但卻不可讓牛和馬同拉一車。

——〔英〕克裏斯·阿吉裏斯

克裏斯·阿吉裏斯:

劍橋大學行政科學教授、係主任,人文學家,社會學家,終生以著述、教學為主。主要著作有:《個性與組織》、《人際關係能力與組織效率》、《思想與未來》。

赫胥黎曾指出:“如果個人不得自由發展,社會必定無法進步;如果個人發展逾越範疇,社會必定衰退。”社會如此,公司或部門等社會的縮影亦是如此。所有組織都應該珍惜、嗬護、鼓勵個性,其實就是我們不斷追尋的“獨特性”。這並不代表我們鼓勵特立獨行,因為這種心態隻會如赫胥黎的預言,招致組織整體的衰敗。真正的“個性”,其實是對整體合作關係付出不凡貢獻所必要的那份“對自我的肯定”。每個人都能為大局提供旁人所無法仿造的貢獻。如果我們不相互鼓勵彼此養成這樣的“個性”,無疑喪失了個人所擁有的最重要資源。

所謂的“團隊精神”,並不等於“惟馬首是瞻”或“唯唯諾諾”,也不是盲從權威的領導,更不是不問對錯,不辨黑白。正好相反,團隊精神講究的是個人在心理與行動上都處於最佳狀態,結合各人特有的才能,共同創造出任何人無法單獨達到的成就;講究的是個人向大團體負責,將個人的進取心延伸到合作關係中,彼此分享價值、前景與資源,坦然接受指正,相互學習,彼此支持鼓勵。眾人同心奉獻各人才能、經驗與精力,攜手為共同認可與珍惜的大環境貢獻一己之力,這才是最佳的團隊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