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以來投資及對GDP的拉動
財會金融
作者:黃漢鵬
【摘要】建市以來,河源投資持續高速增長,帶動GDP增長作用明顯,本文研究投資與經濟發展互相製約的關係來說明,高投資率不是帶動經濟增長的最有效方式,經濟的持續、快速和穩定地發展,必須以適度的投資規模。
【關鍵詞】建市以來;投資;GDP
投資,是指用有價值的資產,投入到某個企業、項目或經濟活動,以獲取經濟回報的商業行為或過程。投資可分為正常性生產投資和更新、新增長生產能力投資。本文所主要探討的是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它是社會增加固定資產、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手段。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是擴大再生產、推動技術進步、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源動力。同時,投資又是國民經濟分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構和方向。
一、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的成績
(一)投資取得的成績
建市以來,河源投資規模持續快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斷攀升。2013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2.73億元,同比增長22.0%,增速位列全省21個地級市中的第10位,投資總量排在第19位,經過幾屆政府大力招商引資發展經濟,河源已從“後無追兵”轉變為“後有追兵”狀態了。縱向比較看,去年完成投資額是1988年的125倍。建市至今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2395.96億元,年均增長21.3%,保持了較高的增速。
(二)民間投資快速增長
隨著投融資體製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及招商引資政策的進一步放寬,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各種所有製投資熱情競相迸發,民間投資不斷壯大,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全市民間投資達231.73億元,占當年投資總量的67.6%,是2005的90.63億元的2.6倍。在民間投資迅速崛起的同時,比重亦不斷提高,民間投資和國有投資之比也由2005年的51.2%,演變為2013年的67.6%,投資主體的成份也折射出我國所有製從“一元”到“多元”,民間成份由“必要補充”再到“共同發展”的轉變。
(三)產業投資協調發展
近三年,一、二、三產業投資比例由2011年的3.0:40.1:56.9演變為2012年2.1:30.0:68.0,2013年,三產比例為1.6:33.6:64.8,農業投資比重漸微,工業投資增強,是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第三產業投資受政策激活,逐漸成為投資的頂梁柱。力房地產的強勁推動,第二、三產業分別比去年高出3.6個、26.8個百分點。
(四)工業投資展現亮點
近年來。圍繞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力推好的工業項目,全市工業投資展現了強勢拉動投資的亮點。2013年,全市工業完成投資額113.72億元,是2006年工業投資的1.79倍;對投資貢獻率為47.0%,比2006年多出29.2個百分點;拉動投資增長10.4個百分點,比2006年多0.2個百分點。
(五)房地產投資十分活躍是全市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2013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89.18億元,是1990年的856萬元的103.7倍,從1990年至今的23年裏年均增長35.3%,高出建市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14.0個百分點。201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比重達26.0%,比1990年隻占0.3%比重提高25.7個百分點。房改政策實施,房子商品化逐漸確立了房地產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支柱產業。
二、投資與GDP增長比較
全市人民在幾屆市委、市政府的率領下,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群策群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市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相關理論證明,在現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中,投資與經濟發展高度正相關,以下作折線圖觀察。
從1988到2013年,河源投資發展概括起來大約經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81990年、第二個階段是在19911998年,第三個階段是19992007年、第四個階段是2008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