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企業會計政策若幹問題的研究(1 / 2)

關於企業會計政策若幹問題的研究

財會金融

作者:張朋誌 梁爽

【摘要】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公司治理中利益相關者都應分享公司所有權,並擁有明確的公司控製權和收益權。會計政策選擇權是剩餘控製權的一種,會計政策選擇權屬於利益相關者。會計政策選擇權受到內、外兩種機製的製約。內在約束機製為公司治理結構,外在約束機製為利益相關者利益委員會,以求豐富公司治理及會計政策選擇的理論,完普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效率性。

【關鍵詞】企業;會計政策;問題;研究

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意見書第22號—會計政策的披露》將會計政策定義為:被報告主體的管理當局認為,在當前最能恰當表述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從而被遵循的會計原則以及運用這些原則的方法。我國財政部[2006]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政策定義為: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

一、企業會計政策內容上存在的問題

(一)外延狹窄

我國現有的會計政策中並未包括慣例和程序性規定,雖然體現了會計原則、基礎和處理方法,但是並未將會計行業中多年來積累的有效處理方法納入其中,有些會計慣例對於會計處理問題具有非常有促進作用,會計慣例中體現了社會的公序良俗原則,譬如說企業要按期結賬,不得拖欠,會計人員必須相互監督也是一種會計原則,體現了權力相互監督的權力構架。程序性規定是指在會計業務中通過一定的程序,讓會計處理事項更加透明、有序。

(二)解釋不明確

判定一項政策是否屬於會計政策的標準比較模糊,在目前主要判定一項會計處理方法是否涉及以下三方麵:確認原則、計量基礎和核算方法,如果涉及其中任意一項,則屬於會計政策。但是由於缺乏具體的認定標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釋,就會對會計處理方法得出不同的結論,是否屬於會計政策就難以分辨。有時候兩個會計事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而處理方法也完全一樣,但是因為解釋標準不明確,往往的出不同的解釋後果。

(三)規定不協調

如果在一個政策體係內,存在著許多衝突的規則,那麼適用那一條規則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並且這種情況會使企業在會計處理事項上無所適從。因此能否在會計政策體係內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我國目前會計政策的一大問題,如果因為不同的規定,出現不同的處理方式,那麼就會給企業造成困擾,不利於市場的有效運行,失去了會計政策的協調性。

二、企業會計政策的解決之道

(一)明晰產權,提高會計規範運行效率

產權的明晰界定,是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規範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的先決條件和基礎。產權(pmpeny rights)是指對財產的廣義的所有權,包括歸屬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它是人們(主體)圍繞或通過財產(客體)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係,其直觀形式是人對物的關係,實質上是產權主體之間的關係。產權製度的最主要的功能是降低經經濟活動中的交易費用,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產權結構是會計政策選擇的基礎,從公司治理結構模式和所體現的會計政策選擇的特點可以看出;由於產權結構不同,不同的主體對會計政策選擇的標準也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