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循環經濟問題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韓曉霞
【摘要】通過分析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涵,梳理山西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現狀以及對目前山西機械裝備製造業循環經濟發展滯後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山西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企業自身要優選綠色資源,推行清潔生產;不斷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從企業外部組織構建相關生態產業鏈。
【關鍵詞】機械裝備製造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
一、引言
山西曾是我國重要的機械裝備製造業基地之一,長期以來為我國建立獨立完整的機械裝備製造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為推動裝備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曆史性的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裝備製造業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迄今為止,機械裝備製造業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以粗放型的數量擴張為主,在規模擴大、產量產值快速提高的同時,消耗了大量資源,麵臨著資源日益緊張的約束,同時也給自然環境、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轉變機械裝備製造業的增長方式,實現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己成為振興我省機械裝備製造業的必然選擇。
二、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涵
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有三個立足點:1、要立足於循環經濟所涉及的領域;2、是傳統產業結構的升級;3、是通過公司內部組織各個環節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工藝的流程速度,縮減生產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量,盡可能地減少廢棄物和有害物質的排放,並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能源,提高產品的耐用程度等。具體說來,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循環經濟是指在機械裝備製造業生產過程中貫徹循環經濟理念,以“4R”原則為指導,在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產品銷售和最終產品使用的全過程實現清潔化生產,降低物耗、能耗和水耗;通過革新生產工藝和技術設備,促進副產品、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三、山西機械裝備製造業現狀
上世紀70年代初,機械裝備製造業作為當時山西工業第一大行業,曾占該省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機械裝備製造業仍占山西工業總產值的23.5%,僅次於煤炭業,其產業能力仍居於全國上遊水平。直到上世紀80年代,山西被國家重新定為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產業的地位日益被突出,並且隨著機械裝備製造業產量不斷增加,對煤炭為主要能源的消耗依賴性越來越大,其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產品競爭力也日漸下降。
山西省機械裝備製造業正不斷發展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令人堪憂。每年因燃百萬噸煤而產生的各種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是一個亟待被解決的問題。
四、山西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滯後的原因分析
雖然近幾年來,山西機械裝備製造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與全國先進水平相比,山西省的機械裝備製造業發展速度明顯放慢,在循環經濟發展方麵缺乏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而且還存在產業集中度較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費現象嚴重,專業協作化程度低,以及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低下等問題都嚴重地製約了山西機械裝備製造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一)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費現象嚴重,產品的回收再利用率極低